
微塑胶入人体 毒性增 致病风险高
The Epoch Times
在自然界中,阳光、紫外线会不断将塑胶产品降解成更小的微粒。微塑胶更具有吸附能力。各种环境污染物可以在微塑胶表面形成复合物,对生物产生更大毒性。
美国病毒学专家林晓旭博士在新唐人《健康1+1》节目中讲解什么是“微塑胶”和“纳米(奈米)塑胶”,以及如何减少机会接触它们。
林晓旭说,生活中常见的塑胶产品都会释放出微塑胶,例如化学纤维纺织品脱落的纤维碎片、磨损的轮胎产生的粉尘。即使是看似光滑的塑胶水樽(水壶),在洗刷的过程中也会有微塑胶脱落。
在自然界中,阳光、紫外线会不断将塑胶降解成更小的微粒。纺织品、卫生用品、瓶子、袋子、工厂排放的颗粒、轮胎灰尘、渔网等都是微塑胶的来源,部分被人类和其他动物吃入体内,部分于大海和泥土里沉积和破碎。贝壳类、小鱼、小虾等海洋生物由于比较靠近海岸,特别容易吸收微塑胶。
林晓旭强调,产生微塑胶的最大问题是工业排放的废物和废水,如果没有处理干净,对环境的伤害很大。因此,在排放工厂废水之前,必须透过筛选、除砂、沉淀、生物反应、氯消毒、紫外线、膜技术等程序去除逾九成微塑胶,但无法百分之百消除。大自然环境若要彻底降解微塑胶,可能要花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微塑胶最常通过饮食经口腔进入人体,而纳米塑胶会经呼吸道被人体吸入。除了直接刺激人体黏膜之外,微塑胶还会携带环境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进入人体。
林晓旭说:“如果吃下有毒的东西,人们说赶紧洗胃就好,但微塑胶是很小很小的颗粒,黏附在胃的表面,洗胃也不一定洗得掉,需要人体慢慢将它清理出去,也就是说增加了人体的负担。”
研究发现,微塑胶在经过自然界中的紫外线照射、微生物降解之后,变得更加具有吸附能力,各种环境污染物可以在微塑胶表面形成复合物,对生物产生更大毒性。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