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子在纽约:城市象征与移民文化的缩影
The Epoch Times
一只巨型鸽子雕塑去年10月起现身纽约曼哈顿的高线公园(High Line),约16英尺(4.9米)高。创作这件艺术品的艺术家Iván Argote认为鸽子是纽约的标志动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鸽子其实是多年前从欧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也从另一角度讲述了纽约的移民历史。无处不在的鸽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毫无疑问,鸽子是纽约街头最具标志性的野生动物之一,无论是屋顶上、马路边、广场上、立交桥底、地铁里,都有它们觅食的身影,激发了许多人的喜爱与厌恶。在纽约最多的鸽子品种是岩鸽(Columba livia),最初来自欧洲、北非和印度,并随着早期定居者于1600年代进入美国东部,成为家养动物,从此遍布北美与南美,当然也包括纽约市的五个行政区。
鸽子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驯化的禽类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在古代,鸽子曾是人们的食物、战争信使、竞赛选手,甚至是高贵的宠物。然而,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这些曾经高贵的鸟类逐渐转变为城市里的边缘生物,甚至被一些人视为“飞行的老鼠”,四处寻觅人类食物进食。鸽子的适应力极强,寿命一般都在15至20年。
纽约的鸽子文化不仅止于街头,更与纽约的历史深深交织。19世纪,欧洲移民将赛鸽运动带到美国,尤其在波士顿地区尤为兴盛。摩里斯·戈登(Morris Gordon)是美国赛鸽界的传奇人物之一,他从1924年开始养鸽,将全部热情投入其中,并在竞争激烈的波士顿联合会中创下多项纪录,特别是在600英里(约1000公里)赛事中的当日归返成绩,至今仍无人能及。
在纽约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收藏了多张1940年代的影像记录,如《擦鞋男孩米奇》(Mickey the Shoeshine Boy)系列纪录了一名年轻男孩与他所饲养的赛鸽的日常。米奇和鸽子坐在小屋里,再放飞到天空中。男孩用长棍挥动布条或塑胶袋,向天空中的鸽子发出召回信号。(延伸阅读:纽约市博物馆历史照片《在屋顶上》)
1940、50年代,下东区的屋顶上更是点缀着无数鸽舍,可见塞鸽活动的兴盛。赛鸽爱好者悉心照料自己的鸽群。许多养鸽人一次饲养数百只鸽子,并透过混群比赛等方式交流。这项传统虽然逐渐式微,却仍象征着纽约市的一部分历史。
在许多纽约电影中,鸽子作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比如,在《小鬼当家2》(Home Alone 2)里,中央公园的“鸽子女士”与男主角形成了特别的联系,展现了城市中被忽视的温暖与善意。这位满身是鸽子的女士,象征着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虽然被遗忘,但仍然拥有善良的心灵。
在动画电影《鸽战总动员》(Valiant)中,鸽子则象征着勇气与冒险精神。故事中的主角是一只不起眼的信鸽,却在二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国王家空军训练一支名为“RHPS”的王家信鸽队,用于在英法两国之间来往,进行情报往来和共享。但同时纳粹德军训练了一支老鹰战队来对付信鸽队,故事的主人公小威(Valiant)加入了信鸽团队,突破重重封锁成为了“战地英雄”,故事突显了鸽子的历史角色,以及它们在困境中展现的非凡能力。
而在动画电影《再见机器人》(Goodbye, Robot)中,曼哈顿的狗狗为摆脱孤独,购入机器人作伴,鸽子成为了旁观者,以静默的方式见证着机器与人类的故事。这种设定呼应了现实生活中鸽子的存在——它们从不评判,只是静静地观察,陪伴着城市的繁华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