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电影《印度之行》——和解之路
The Epoch Times
阿黛拉清醒后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充满道德勇气的撤诉看似将裂痕和怒火推向高潮,但也正是和解之路的开端。在通往和解的漫长道路上,融汇了摩尔太太的善良,菲尔丁的良知和坚韧,戈博里教授的睿智宽和,阿齐兹最终解开了心结,让心底的宽容主宰自己,在被自己的“敌人”解救多年之后(意指阿黛拉的撤诉),完成了真正的和解。
女主角英国小姐阿黛拉初到印度,不同于大多数殖民地英国同胞对印度的偏见,轻蔑与排斥,她清新敏感,满怀对印度文化,历史,宗教的热情与好奇。男主角印度医生阿齐兹尽管对宗主国英国人小有抱怨,但生性温和热情,乐于结交英国人,也对英国文化颇多向往。在阿齐兹安排的一次马拉巴山洞之旅中,阿黛拉在幽暗恐惧的环境与不安的心态中产生了不实的感觉,认为阿齐兹对她有不轨之举。诉告在审理过程中激起了英印两大族裔的空前对立,大多数英国统治者在本有的固执偏见中滑行得的更远,而底层的印度人也为长期的压抑寻得宣泄的出口。阿齐兹本人随着案件的进展,从惶恐不安到怒不可遏,由一个原先的“温和派”决然走向极端。
摩尔太太是和阿黛拉一起开启这趟印度之行的年长女士。月光下的清真寺里,她在与阿齐兹医生的初次见面中,展现出的尊重与真诚深深打动了阿齐兹。摩尔太太已入人生暮年,对生命的未知和超于现世的敬畏与探索隐现于她的印度之旅。她没有被两大族裔巨大的风波所带动,巨大的压力下并未违拗内心的良知,成为对几乎所有英国人产生巨大敌意的阿齐兹内心的唯一清流。
英国学校校长菲尔丁长居于印度,却保持着独立清醒的理智与判断,他是同胞中的异类,与当地人保持着正常的交往。内心的率直与公正让他在争端中取中守正,阿齐兹落难时他不顾同胞反对,施以援手,而在撤诉后的印度怒潮中,又离开走向极端的阿齐兹,收留了遭受巨大攻击的阿黛拉。公义,怜慈与冷静成就了这位英国绅士的人间清醒。
戈博里教授是影片中最为神秘的人物。身为学校的印度教教授,他遵循传统,领悟命运,因果,轮回之奥义。在陡然出现的矛盾与变故中始终超然世外,举重若轻。影片中也多次暗示戈博里颇具灵通,对马拉巴山洞之旅的厄运早有预感,对摩尔太太的命运之轮洞若观火。践行自己份内之事,又能态度超脱,不在戏中。不论福斯特还是里恩似乎都想通过戈博里这个人物探讨生命的更高存在形式与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
不同的国家,民族,宗教,阶层,性别,理念……之间存在多重复杂的矛盾和冲突,有时甚至会上升为激烈对撞,但影片中更多探讨的依然是和解之道。
阿黛拉清醒后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充满道德勇气的撤诉看似将裂痕和怒火推向高潮,但也正是和解之路的开端。在通往和解的漫长道路上,融汇了摩尔太太的善良,菲尔丁的良知和坚韧,戈博里教授的睿智宽和,阿齐兹最终解开了心结,让心底的宽容主宰自己,在被自己的“敌人”解救多年之后(意指阿黛拉的撤诉),完成了真正的和解。
看似关山重重,几多割裂纷争,终究无法阻挡人心在善解中升华。
责任编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