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不会随人离世而消失 它会去哪呢?
The Epoch Times
这是“意识从何而来?”系列的第二部分。本系列深入讲述了著名医学博士的研究,以探讨关于意识、存在以及可能存在的超越世界的深刻问题。
“当他拥抱我时,我能感觉到我的儿子”,杰里的母亲回忆说,“他就在那里。”
当杰里16个月大时,他不幸溺水身亡。他的心脏被移植给了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7个月大的男孩卡特。多年后,杰里的母亲,一位自称“天生的怀疑论者”的医生,在见到卡特时,她被他与自己儿子的相似之处震惊了。“卡特6岁了”,她观察到,“但他说着杰里婴儿时期的语言,还像杰里一样摸我的鼻子。”
卡特的母亲也在儿子接受心脏移植后见证了非同寻常的行为。“我看到卡特走向她”,她指的是杰里的母亲,“他从不那样做。他非常非常害羞,但他走向她,就像他小时候跑向我一样。当他低声说‘没事的,妈妈’时,我崩溃了。他叫她妈妈。”
更令人惊讶的是卡特对杰里父亲的反应。“当我们一起去教堂时,卡特从未见过杰里的父亲”,她解释说,“我们来晚了,杰里的父亲坐在会众中间的一群人中。卡特放开我的手,直接跑向那个男人。他爬到他的腿上,拥抱他,说‘爸爸’。我们目瞪口呆。他怎么可能认识他?为什么叫他爸爸?”
卡特的案例提出了一个关于意识本质的惊人问题:它是否局限于大脑?大量医学研究表明并非如此,表明意识可能延伸到其它器官,如我们的心脏,甚至在生死之间的特殊过渡状态中超越身体。
夏威夷大学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保罗‧皮尔萨尔(Paul Pearsall),以及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心理与医学系的加里‧施瓦茨(Gary Schwartz)和琳达‧鲁塞克(Linda Russek),首次记录了杰里和卡特的案例。
他们研究的基础是皮尔萨尔在10年内关注的超过74个器官移植案例,包括23个心脏移植案例。他发现器官接受者有时会采用捐献者的特征,包括偏好、情感、个性特征、记忆,甚至身份的某些方面。皮尔萨尔的研究设计非常彻底,包括对移植接受者、他们的社交圈以及捐献者密切联系人的采访。
研究人员详细描述了10个案例的关键观察结果,这些患者分享了他们在器官移植后人格变化的经历,包括“丹妮尔”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