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真相】北大教授汪篯为何被逐出师门?
The Epoch Times
欢迎收看《百年真相》。汪篯是陈寅恪的门生,“文革”爆发时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但他也是北大第一个自杀的教授。
1966年6月10日,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汪篯,在北大朗润园十公寓的家中服杀虫剂“敌敌畏”自杀,年仅50岁。
汪篯是“文革”爆发后,北大第一个自杀的教授。今天,我们根据北大校友、芝加哥大学教授王友琴的《文革受难者》等资料,和大家说说汪篯教授的故事。
汪篯,1916年生于江苏扬州,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在当年清华300多名新生中,他的入学成绩总分名列第二,而且数学独得满分100分。1939年,汪篯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师从陈寅恪,地点在昆明西南联大。
1947年,汪篯辗转回到北平,请求做陈寅恪的助手。半年后,经陈寅恪与傅斯年、胡适等人的沟通,北大决定聘用汪篯为副教授,并以此名义继续做陈寅恪的助手。在两年多的岁月里,汪篯吃住都在陈家,协助陈寅恪完成了著名的《元白诗笺证稿》。
陈寅恪的学问有多高?历史学家傅斯年的评价是:“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又是如何评价汪篯的呢?1948年5月17日,他在写给北大历史系教授郑天挺的信中说:
“汪君自借住弟处以来,于今行将一载,弟深知其深宵攻读,终日孜孜,而察其史料之熟,创见之多,亦可推见其数年来未尝稍懈,诚足当所谓好学深思者。”
能得到陈寅恪如此高评价的人,可见不是一般的才子,而是可能成大家的栋梁之才了。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