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實施關稅 四個問題解答雙邊貿易戰可能性有幾何
BBC
這場曠日持久的貿易爭端似乎落下帷幕,但專家們認為它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因為電動汽車產業以及中歐兩個經濟體都太重要了。中國希望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重大轉型升級,擺脫當前經濟困境;歐洲希望保住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不至於被中美拋下。
10月30日,歐盟委員會稱,結束反補貼調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10月31日起正式生效。
歐盟對華電動車的調查,持續時間久——從去年10月4日啓動,歷時超過一年;深入細枝末節——最終出爐了278頁的調查報告,抽三家企業調查,對於配合度高的比亞迪和吉利施加較低額外關稅17%、吉利18.8%,不配合的上汽則是35.3%,其他中國企業則按照配合程度徵收20.7%後35.3%的關稅。
這場曠日持久的貿易爭端似乎落下帷幕,但專家們認為它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因為電動汽車產業以及中歐兩個經濟體都太重要了。中國希望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重大轉型升級,擺脫當前經濟困境;歐洲希望保住為數不多的優勢產業,不至於被中美拋下。
於是一系列問題浮上水面:中歐還有談判空間嗎?兩國的電動車產業將如何變遷?中歐會爆發貿易戰嗎?美國大選在即,中美歐未來的貿易關係將如何互動?
談判空間:還在桌上
歐盟宣佈關稅正式實施後,中方態度很直接,商務部發言人回應,「不認同、不接受」,批評歐盟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並形容此舉是「保護主義」。
歐盟方面反而留了餘地,歐盟委員會仍表示會繼續談判過程,路透社則稱,雙方同意11月1日展開新一輪談判。
或許是為了施壓,11月4日,中方表示,已經將歐盟對電動汽車反補貼終裁措施起訴至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李瑤向BBC中文表示,儘管歐盟已經對中國電動車實施了關稅,但仍有談判和磋商(或反制)的空間。
李瑤解釋稱,國際間貿易摩擦或更嚴重的貿易戰,通常都伴隨著長達數年歷經多輪貿易談判和磋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說關稅制裁清單一旦出爐就是定論了,例如中美貿易戰的四輪制裁清單都伴隨著豁免清單的出台。
「建議企業和投資者應密切關注中歐貿易談判,特別是是否有機會申請到產品進入豁免清單。」李瑤表示,即使目前某些產品已經被開始徵收高額關稅,但仍有可能將部分產品列入「排除或豁免清單(exclusion list)」。一旦產品被列入豁免清單,在清單有效期內可享受免徵收額外關稅的待遇。
「由於包括白蘭地、乳製品和豬肉在內的多種歐洲產品也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可能仍會看到關於這些關稅的一些談判。中國的報復威脅至少會讓歐洲官員還留在在談判桌上,」經濟學人智庫(EIU)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表示。他說, 考慮到該問題的政治性,完全撤回這些關稅可能會很困難。因為除了電動車,歐盟還在對進口中國商品進行多項調查,這表明雙邊貿易關係進一步緊張的可能性更大。
產業變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汽車貿易一直是中歐經濟關係的主軸。
1982 年 6 月,鄧小平在一份《中汽公司關於上海引進技術生產轎車的報告》上批示:「轎車可以合資」。四個月後,上海大眾合資協議在北京簽署,中德兩國總理出席儀式;又過了一年多,中法合資的廣州標緻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