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北京气氛悲观 中央经济会难开
The Epoch Times
中共出台多项救经济措施后,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其无法提振社会消费和投资意愿。尽管当局宣布增加10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化债”计划,但市场反应悲观,中共央地关系紧张引人关注。而川普(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更被指意味着中共政权面临大危机。种种迹象显示,中南海愁云惨淡,专家认为,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难开。
11月8日(上周五),中共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国务院议案,增加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同时,从2024年起,连续5年每年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用于化债。整体规模达10万亿元。
在纽交所挂牌的沪深300指数ETF上周五急插近6%,本周一(11日)A股三大指数虽然收涨,但整体涨幅并不如9月下旬因为发布房地产刺激措施时而上演的“庆祝”行情,反映了投资者的负面情绪。
香港《经济日报》援引财政专家的话说,当局总计10万亿元的方案,分摊下去不算多。而地方政府拿到“化债”钱,会先去解决高息短期债务,不会对债务规模有翻篇的意义,显然中央“化债”最急迫的是所谓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重中之重又是保障基层政权运转,这是决策层给中央财政下的军令状。
香港《信报》文章则指,这10万亿性质属于“地方债”,而非此前传闻的“特别国债”,意味着沉重的还款责任仍留在地方政府身上,“自己的孩子自己养”,顶多节省一点利息开支而已。
专家认为,中共央地博弈历来存在,在经济下行之下,这一次发债行动使央地关系变得更紧张。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对大纪元解释说,化债主要是指把一些高利息的商业贷款和债券转变成长时间低利息的政府债券的过程。现在的化债计划是中央表示对地方财政的短期支持,但远没有满足市场预期。这部分债务继续留在地方,而非由中央接盘,表明中央并没有采取更有力的救助措施,而把问题一直要地方来完成。所以中央采取的策略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可能引发地方抱怨,因为当前的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要求下,事实上是需要一套能解决过去历史遗留的财政问题的重要措施,也要建立一套防火墙的机制,确保地方财政基本上能够运转下来,尤其是基层这部分,防止社会动荡。”
黄大卫说,这样地方官员躺平的心态可能加剧,加上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央跟地方的关系会进一步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