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人共用一厕所 纽约华社领袖谈分租房经历
The Epoch Times
当然,考虑搬离华人社区时,学习英语变得更为重要。黄妮可说,这种努力是值得的,其实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单词和会话,就可以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她强调,移民来到美国时,不应害怕离开舒适区,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融入新社区,并善用政府和社区提供的资源来帮助自己。
黄妮可表示,她对这起锤杀案感到非常心痛,也深思了这起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如心理压力、情绪表达等。她说,她自己也曾经经历过共租公寓的困境,深知这种生活方式对人的精神和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纽约生活,首要问题是应对高昂的租金压力。在当地的华人新移民家庭中,共租公寓是家常便饭,几乎成了在大城市生存不可避免的选择。黄妮可表示,当她刚来到纽约时,也曾经经历过这种共租的情况。
她说,初抵美国时,她一家五口租了一套两房一厅的公寓。然而,不到一个月,她就发现付不起租金,只好把其中一个房间租给另一家也有五口之多的家庭,大家共用同一个洗手间。
几年后,她家仍然与其它家庭共租,因为无法负担房租。她说:“我们房间最多的时候是住到六个人,一层四房一厅就一个厕所,里面住了16个人。”
这种居住环境不仅拥挤不堪,而且也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她举例说,她的两个小孩当时只有四五岁,非常活泼好动。那个家就这么小,孩子每天都在她眼前晃来晃去。由于睡眠不足和压力过大,她常处于一种崩溃的边缘,往往按捺不住对孩子吼叫、命令。而孩子在家里吵闹玩耍,也会引起邻居的不满。
另一个与她同租的家庭成员,有做餐馆的,有做指甲行业的,每个人的上班时间都不同,这导致了许多冲突。比如做餐馆的晚上11点下班回来,肚子饿,想要煮东西吃,“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入睡,希望得到宁静。”
她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本身就不善于沟通,对方就会觉得你是故意的,就是因为居住环境的拥挤,加上生活的压力,导致人非常焦虑,焦虑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对声音特别的敏感,一点噪音就会很暴躁,并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她强调,这些问题环环相扣,而如果不学会有效沟通,每个家庭都将被困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矛盾将不断增加。“我们要明白,这些矛盾通常不是因为恶意造成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说这些事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应对方法。例如用‘你吵到我了’等指责的语气,而不是‘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不可以小声一点’等请求、商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