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評後浪/美國選舉制度弊病叢生\潘偉傑
Ta Kung Pao
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剛宣布明年競逐連任,期望再為美國服務多四年。拜登參選短片一出,即時觸動了前總統特朗普的神經,以「災難性和失敗的總統」來形容拜登這四年的「政績」。
拜登宣布競選連任,無疑將美國的民主制度再次推向谷底,充分表現出「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困局。美國選民只能無奈地接受總統大選和中期選舉時,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即總統、參議員和眾議員)對他們的「甜言蜜語」,和充當他們選舉工程時的「臨時演員」,做他們背後的紙板公仔。事實上,今日的美國選舉制度已逐漸地步向自我毀滅階段。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沒有太多學者批評美國選舉制度的弊端,還有學者讚揚美式選舉制度的可取之處。當時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在選舉成功後,都會兌現承諾,顧及基層選民的意見。當選人雖提出與基層有關的法案不多,但有總比無為好。時移勢易,今日的選舉制度轉變為以金錢掛帥,成為一盤「賺錢生意」。
學者波特(M. Porter)在《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創造民主新制度》一書中,嚴厲批評美國選舉制度就是一門「錢搵錢」的生意。在總統選舉中,誰能拿到最多的競選經費,就很大機會勝出這場選舉。這筆數以億計的選舉經費從何而來?基層選民?中產人士?還是玩弄美國政治數十年的石油、軍火商?答案人盡皆知。這班「金主」支持候選人的目的,就是當他/她成功當選總統後,可以在不同政策上左右大局。
波特更批評現時選舉制度,違背了選舉的真正意義,總統、參議員和眾議員根本只是代表其「金主」做幕前「工作」,爭取其最大政治利益。
另一學者巴特爾斯(L. Bartels)亦對美國選舉制度作出尖銳的抨擊。《不平等的民主:新鍍金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一書中,巴特爾斯道出了近廿年的美國選舉制度的陰暗面。他用了大量統計數據來證實美國政客,不論是民主、共和兩黨,在選舉期間為了爭取基層的選票,不惜一切,濫發「空頭支票」,向他們許下承諾。當選後,就將競選承諾統統拋諸腦後。共和、民主兩黨都有共同特性,就是對高收入的選民回應性為高,其次就是中等收入的選民。相反,來自基層的選民之回應率最低,甚至出現負數,意味着回應低層選民的訴求將會影響其仕途的發展。所以,他們以敷衍態度冷待基層選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