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辉逝世2周年 逾2千件史料捐赠台国史馆
The Epoch Times
中华民国前总统李登辉逝世2周年,李登辉基金会捐赠李登辉主政时期2,000多项重要史料给国史馆。馆长陈仪深致词时提到,大家缅怀李登辉主要是他团结台湾多数人的力量,以及增进台美日关系,抵挡来自中共的压力。
中华民国国史馆30日于台北馆区大礼堂举办“李前总统登辉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文物史料捐赠仪式暨发表会”,陈仪深开幕致词回顾李登辉去世后二年来,国史馆于2020年配合总统府办理他的国丧大典、编印追思录,2021年7月一周年时举办展览“关键1991:李登辉与台湾民主元年”,8月举办“李登辉与台湾民主化”学术讨论会,经审查修改后于今年正式出版发行。
陈仪深表示,李登辉任职总统12年所推动的诸多改革、所遭遇的诸多危机,以及克服困难的过程等,都很欠缺一手资料,比起两蒋(蒋介石、蒋经国)研究的长期累积,还差得很远。所幸在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女士“深明大义”之下,决定把库房里的档案文物几乎全部移转过来,并签署数位化的合作计划,可以加速让这些史料档案“公共化”,服务各界。
2004年《总统副总统文物管理条例》施行后,他说,国史馆即从李登辉卸任办公室征集了三批文物。这次捐赠的文物史料范围,包括幕僚小组研究报告、各部会向总统报告的计划及研析意见等,已超出文物管理条例定义的范围,且时间也涵盖非总统副总统任职期间,这些对于研究者而言都是宝贵资料。
陈仪深说,一年来率领修纂处同仁访问过十几位李登辉的僚属故旧,内容包括如何执行前总统蒋经国交付的开放大陆探亲工作、朝野国是会议的召开、两岸之间是否有九二共识、集思会的起落、“戒急用忍”政策的形成、幕僚小组的运作,以及用非正式管道处理台美日关系的“明德专案”等,都令他大开眼界。
他相信明年新书“李登辉与台湾民主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正式出版以后,会使国内外关心的人进一步了解李登辉所完成的不只是民主化,更是国家化;进一步体会台湾今日民主、安定、繁荣的由来。
陈仪深指出,李登辉不可能解决台湾所有的难题,“我们所缅怀的主要是他能够把握时机团结台湾多数人的力量,完成历次修宪,以及增进台美日关系,抵挡来自中国的压力。”国史馆会搜集更多的史料,记录更多的证言,让李登辉的面目更清晰、精神更发扬。
立委管碧玲致词表示,李登辉的文物,“今天开始我们可以用国家的力量进行保存、研究与再利用”;李登辉所留下的历史资产,透过文化、艺术、电影、故事、小说等媒介来回首台湾发展的历程,这是世界人类民主化的重要资产,也是台湾人建立国家历史中最骄傲的一段。希望国史馆能用最大的组织力量,好好做研究,让历史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李登辉基金会董事长李安妮表示,父亲生前交代不希望有偶像崇拜,透过将史料文物公共财化,让每个人有机会从不同角度来探究李登辉、来看台湾。国史馆是足以安心托付的机关,除了在既有史料文物的整理及台湾史研究上的专业,也有非常浓厚的台湾味与台湾元素,不需要在国际间找其他机构托付文物史料,就在台湾土地上,有热爱台湾的人,愿意默默地整理,将文物交给国史馆有其必要性与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