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虎宇:俄乌战争 从僵持如何走向终局
The Epoch Times
7月底,俄乌战争进入第6个月后,俄乌双方整体上形成了短暂的僵持状态。在乌东地区,俄军经历近2个月的苦战,通过每天发射5万发炮弹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打法,于7月初艰难拿下了北顿涅兹克和利西昌斯克,但是俄军在此战中战损太大,加上乌军海马斯火箭炮在6月底进入战场后,不停轰击俄军军火库,俄军后勤补给陷入窘境,不得不进入休整状态,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的俄军将基本没有能力向前推进。而在南部地区,乌军于6月底收复了可以控制黑海航道的重要战略要地——蛇岛,并在赫尔松地区向前推进,逐步收复越来越多的当地村庄。
截至7月底,这场战争走过了三个阶段,进入了第四阶段,表现为俄罗斯大军从全面入侵到全面收缩,将战争目标从最初的控制乌克兰全境降格为控制乌东两个分裂州以及乌南克里米亚周边地区,而乌克兰则从全面防御到逐步站稳脚跟,并在赫尔松地区展开局部反攻。
在这场战争开打之际,俄罗斯头上顶着全球第二军事强权的光环,就连美国情报界都一度认为,俄军会在一周之内拿下基辅,建立一个亲俄政府,然后控制乌克兰全境。然而,让国际大跌眼镜的是,俄军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强大,而乌克兰的军力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脆弱”。
在战争初期,俄军的主要目标是拿下基辅,推翻乌克兰现政府。俄军的兵力从北到南两面包抄,试图在乌克兰西部地区完成对基辅的合围,这是俄军试图构筑的第一个包围圈。但是在乌克兰顽强的抵抗下,俄军兵锋受挫,在战争进行到4月中旬时,据乌克兰官方宣布,俄军在过去一个月内四次围攻基辅,但是每次都被乌军击退,除了南部的赫尔松(Kherson)之外,俄军未能占领乌克兰的任何主要城市。从开战到4月中旬的大约50天,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俄乌战争的第一阶段。
从4月中旬开始,俄军放弃了从乌西地区合围基辅的战略,将重点转为攻击东部顿巴斯地区,这标志着俄乌战争进入第二阶段。4月1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俄军针对顿巴斯地区的攻势正式开始。进入第二阶段后,俄军在基辅北面和西边的攻势已经全部消失,兵力收缩在乌东地区,试图从哈尔科夫(Kharkiv)到第聂伯罗再到扎波罗热重新构建一个从北到南的包围圈,这个阶段的主要战斗爆发在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市以及哈尔科夫东南部的伊久姆,但是俄军的第二个包围圈依然以失败告终。
5月14日,乌克兰军方表示,俄罗斯轰击哈尔科夫数周之后,俄军已撤离周边地区,同时对东部顿涅兹克州(Donetsk)发动炮轰轰与空袭,以消灭乌克兰部队并摧毁防御工事。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当天表示,乌克兰正进入新的长期战争阶段,已经将俄罗斯拖入了持久战阶段,并成功迫使俄罗斯降低了作战目标。
在此期间,俄军在南部黑海沿岸城市马里乌波尔(Mariupol)取得一个阶段性战果,5月16日,俄军宣布在马里乌波尔的作战行动结束,据守在亚速钢铁厂的乌克兰守军向俄军投降。从5月中旬俄军撤离哈尔科夫开始,标志着这场战争进入第三个阶段,俄军兵力进一步收缩至乌东的顿巴斯地区,并试图构筑第三个包围圈,主要突破点是卢甘斯克州西北边界上的双子城北顿涅兹克和利西昌斯克,通过控制这两个城市,俄军希望从顿巴斯西北部地区构筑一个包围圈。
北顿涅兹克的战役最终演变为残酷的阵地战,双方火炮互射成为这场战役的主要形式。俄军占有重炮火力的绝对优势,而乌军装备的火炮数量远远落后于俄军,主要依靠西方火炮的精确打击来应对俄军的狂轰滥炸。6月10日,乌克兰国防部情报局官员斯基比特斯基(Vadym Skibitsky)示警说,乌军前线的军事资源远远落后俄军,与俄军的火炮数量比是1:15,情况相当吃紧。根据前线的战报,俄军每天发射的炮弹达到5万发之多,而乌军每天回击的炮弹只有2000发,虽然俄军炮火精确度差,但是炮火密集,持续时间长,给乌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在更多西方火炮和弹药抵达之前,乌军在苦撑近两个月,并使俄军付出上万伤亡的代价后,于6月底宣布撤离北顿涅兹克和利西昌斯克。
6月底和7月初似乎是俄乌战争的一道分水岭,俄乌战争从此进入第四个阶段,乌军开始了局部反攻,而使战场形势发生这一根本改变的神兵利器就是海马斯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