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https://i.epochtimes.com/assets/uploads/2022/01/id13513021-shutterstock_703848340-1--600x359.jpeg)
吴惠林:通货膨胀终究是货币现象
The Epoch Times
最后,必须问的是:如何抑制通货膨胀?正如赫兹利特所言:“通货膨胀没有解决良方,有的话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有通货膨胀!’”不过,一旦不幸出现通膨,一定要赶快制止,不可存有“缓慢通货膨胀是好的”之幻想。那么,如何制止呢?
所谓“通货膨胀”,是英文inflation的通俗中文译名,顾名思义,是“通货多到膨胀”。而通货就是“货币”,也就是“金钱”,现今是政府印制发行的“钞票”。
经查《维基百科》,inflation这个字在19世纪中叶出现在美国的当时,说的是“不是指发生在价格上的事情,而是指发生在纸币上的事”。所以,“通货膨胀”这个中文译名是非常贴切的。不过,当今的inflation被理解为“一般物价或整体物价的持续上涨”,也就是“万物的价格持续上涨”,而且涨幅大、时间长。那么,有时候“通货大量增加”,一般物价却没有齐涨,于是有人就认为“通货膨胀”这个译名不合适,应改为“物价膨胀”。但是,要百物齐涨却非通货多不可,所以,“通货膨胀”其实是很合乎现实的译名。
不论你同意哪个译名,“全体物品的价格都一起持续大幅上涨一段长时间”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所指的场景。那么,这种现象可怕吗?你购买的东西或物品价格上升,你拥有的钱不变或增加相对少,就会形成“钱变薄了”或“同数量的钱买到的东西少了”,或是如今大家琅琅上口的“太多的金钱追逐太少的商品”。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人民的食衣住行育乐不都向下滑落、甚至于活不下去了吗?当然可怕。中外历史皆有斑斑史迹可供借镜。
你知道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何会在1949年退守台湾?被共产党戏耍固然是主因,但当时神州大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美元兑4.25亿当地货币的事实可知一斑),以致民生凋弊,更是世人共认的要因。当时还对囤积、惜售的业者施以严刑峻罚、甚至处以当场枪毙的极刑。可见国民政府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也想办法制止,但终究徒劳无功。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对通货膨胀的祸害牢记在心,而“新台币”的发行可以为证。那是1949年6月中,“四万元换1元”的新台币开始发行,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但国共内战更殷,台湾物资被强运中国接济国民党军,中国经济面临崩溃,更连累台湾。当时的物价指数已是终战时的七千倍。(见李筱峰,〈周年启示录〉,《自由时报》,2009.4.19)
其实,类似通货膨胀大祸害的经验,在人类历史上到处都有,在197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故的自由经济大师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脍炙人口著作《选择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一书第9章中就这样写着:“通货膨胀是一种病,一种危险,有时会致命的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摧毁一个社会。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俄罗斯和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有时才隔一天,物价就上涨一倍或一倍以上──结果是其中一个国家走上共产主义, 另一个国家走向纳粹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有助于毛泽东击败蒋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高到一年约100%,导致军政府上台。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智利的阿叶德(Allende)1973年遭到推翻,阿根廷的依莎贝儿.裴隆(Isabel Peron)1976年下台,两国接着都由军事执政团掌权。”
不过,要问的是,尽管史迹斑斑,为何总难得到教训,而让悲剧一再重演?弗利曼说的好:“没有一个政府愿意接受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为害不是那么大也一样。政府官员总是找理由来搪塞──企业家贪得无厌、工会狮子大开口、消费者挥霍无度、阿拉伯酋长见钱眼开、天候恶劣,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其他任何理由。没错,企业家十分贪婪,工会的要求不嫌多,消费者不知节制,阿拉伯酋长把油价调高,天气经常奇差无比。所有这些,会推高个别商品的价位,却不能使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扬。它们能促使通货膨胀率短暂上升或下跌,却不能制造持续性的通货膨胀,理由很简单:上面这些被指称的祸首,无一拥有印钞机,没办法印出让我们放在钱包里的那些纸;无一可以合法授权记账员在账簿记下相当于那些纸的数字。”
弗利曼于是说:“现代世界中,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认清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是了解通货膨胀成因和对策的起步而已。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政府会使货币数量增加得太快?既然知道通货膨胀为害的潜力,它们为什么要制造通货膨胀?”
弗利曼问的好,因为通货膨胀很重要,看似简单,其实难以说清,更不容易“真懂”。我们耳熟能详的“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以及上文所引述的“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固然一针见血,但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钱多多”,也几乎对政府的各种撤钱政策拍手赞成。2009年初台湾的“消费券”发放,各国政府在金融海啸、经济衰退、景气低迷之际,一而再的“印钞救市”似乎都被认为是德政,就彰显出历史从来没让人得到教训。其关键就是通货膨胀的观念不被理解,甚至被扭曲,或者被有心人误导让某些人获利、但伤害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