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故宫推筑城风云特展 看台湾独特筑城故事
The Epoch Times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筑城风云:清代文献与图像中的台湾诸城”特展,透过院藏文献图档等,爬梳台湾自17世纪以来历经荷兰、西班牙、清朝等不同统治者的独特筑城故事。
台湾故宫表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这些全台常见的地名,召唤着台湾发展的历史轨迹。故宫推出“筑城风云:清代文献与图像中的台湾诸城”特展,透过院藏文献图档、善本古籍、府城旧瓦等“看见我们身边的城与其不断变化的墙。”
台湾故宫说,“城”系指以具规模的高墙围绕某一区域之防御建设。第一单元“这里的‘城’不一样”介绍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西班牙帝国分别在台南、基隆、淡水等地陆续兴建由厚重石墙、棱堡与炮台构成的西式堡垒,如台南的热兰遮城与普罗民遮城、基隆与淡水的圣萨尔瓦多城与圣多明哥城等。
展出的荷兰作家欧弗特‧达波(Olfert Dapper)所著《第二、三次荷兰东印度公司使节出使大清帝国记》中,即可见完整的热兰遮城样貌。城池具有统治的象征性,并兼具防守功能,然亦可能成为抗官者的凭借。
第二、三单元“摆荡与犹疑之行”及“城墙的加固改造”展示清廷对在台湾筑城由消极到积极的态度转变。雍正三年《奏报台湾府城建筑木栅情形》显示清朝初期为避免庞大财务负担,仅以刺竹、木栅围绕筑城。然而林爽文事件后暴露城池防御能力不足,乾隆皇帝一转原有的消极政策,同意加强城池建设,开启了筑城政策的变革,展出的“府城小西门残瓦”由坚实城墙具现了清代统治台湾的分水岭。
第四单元“外力刺激下的变貌”呈现晚清时期为应对外来势力挑战积极展开的新城池建设,尤以恒春、台北与省城(今台中)三地为要。光绪元年《为台北口岸拟建府治统辖一所三县以便控驭而固地方》奏折中批准沈葆桢等人的建议,设置台北府,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竣工,2024年为台北府城设置140年。
第五单元“基层之力”呈现民间基层自力所筑大小不一、样貌多元的“土城”。虽规模不若官营者,却展现了社会各阶层的自主性与防卫意识,亦是民间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的象征,显示出当时台湾社会的多样性。
策展人书画文献处蔡承豪副研究员表示,其实清代的城并没有想像中的遥远,大家如果打开台北捷运路线图,就可以看到“土城”“西门”“小南门”“北门”等与城有关的名称,有些民众或许就是土城国小、土城国中的校友。而2024年正逢台南400年及台北建城140年,至2025年,又即将迎来台南筑“城”300年与恒春筑城150年。
台湾故宫说,在故宫的档案文献与图画中,亦有众多与台湾在地相关者,在这个具纪念性的时间点,能推出这样的展览,让大家在纸上寻踪,除藉由众多独一无二的硃批奏折了解官方如何建城,也一观基层如何建造自己的民城,并且还首次推出未曾展出过的府城小西门城瓦,着实是别具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