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仿制药品和集采制引业界诟病
The Epoch Times
中共当局推行数年的药品集中采购政策,倍受业界争议。对于集采乱象,浙江一家老牌仿制药上市公司董秘表示,目前部分集采中标品种的中选价格低于生产成本,长此以往,必定会引发严重问题。还有仿制药CRO公司负责人直言,当前的集采政策就如同“二桃杀三士”,完全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压力和行业的长远发展。
中共当局于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正式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所谓“药品集采”是指,多个医疗机构通过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组织,以招投标的形式购进所需药品的采购方式。当局去年12月组织的第十批药品集中采购正式接受企业申报材料。
《中国经营报》2月6日报导,浙江一家老牌仿制药上市公司董秘表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当前极端低价的集采政策环境下,企业进行一致性评价和质量投入的费用都需自行承担,这使得企业参与一致性评价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该董秘还特别强调,目前,部分集采中标品种的中选价格竟然低于生产成本,长此以往,必定会引发严重问题。
所谓“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是指,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就是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
一家专注于仿制药CRO(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公司的负责人透露,集采药品中标价过低,企业根本无利可图。以2024年集采中低价中选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间苯三酚注射液为例,据其估算,生产企业按照最低中选价格供货,每供应一单都是在做亏本买卖。
中共医保局于2024年12月公布了第十批药品集采的中选结果。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价格低至3.4分/片,间苯三酚注射液中选最低价更是低至0.22元/支。
一家参与间苯三酚注射液集采但未中选的企业高管表示,其公司自主生产原料药,即便如此,生产1支间苯三酚注射液的可变成本就达到了0.6元,含税完全成本在1元左右。若再加上设备折旧、研发摊销等费用,这样的价格根本无法参与中选。
该高管也十分困惑,为何会有企业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去中选,尤其是在亏损的情况下仍坚持参与,实在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