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梁祝》\香港華菁會理事 趙陽
Ta Kung Pao
圖:一九五九年《梁祝》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首演。
國慶前夕,香港眾多樂團為市民傾情奉獻各類演奏會。有一個現象引人深思:凡是以「慶祝國慶」「愛我中華」等為主題的管弦樂演奏會,《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幾乎是必有曲目。為什麼是《梁祝》?它究竟有怎樣的意義和魅力?我不禁又一次捧讀文章《俞麗拿:讓小提琴說中國話》(《環球人物》,二○一九年五月號),再一次被《梁祝》背後的故事深深感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而對於《梁祝》的首演者俞麗拿來說,十九歲時與同齡人陳鋼、何占豪的共同創作與奮鬥,不但讓自己的青春成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
一九五九年《梁祝》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首演,二十五分鐘的曲子在淒婉唯美的「化蝶」中結束,尾聲的收音輕如羽毛,隨着這片羽毛輕輕落下,上海蘭心大劇院的觀眾席一片寂靜。這一刻,台上十九歲的俞麗拿惴惴不安。儘管此前經過了無數次排演,她仍不確定這首中西交融的小提琴協奏曲能否被觀眾接受並喜歡。然而幾秒鐘後,潮水般的掌聲向她湧來,她怔忡着謝幕。掌聲沒有停,她和躲在台口的陳鋼、何占豪再次登台謝幕。掌聲還沒有停,於是俞麗拿搭上琴弓,來了一次毫無準備的返場演出。無論是俞麗拿、陳鋼還是何占豪,幾十年來他們都在不同場合提起這一天、提起這段與《梁祝》結緣的金色時光。在那個奮進激昂的年代,這是屬於他們的青春和浪漫。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