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考/突破創科發展障礙的關鍵何在?\黃元山、水志偉、曾文軒
Ta Kung Pao
今年財政預算案大舉投入額外至少約188億元促進科創,當中鼓勵科研活動的資本支出約153億元,再加上從創科基金每年增撥的約5億元,我們樂見各項舉措全鏈條涵蓋整條大學科研、技術轉移,以至產業發展,當中不少措施與團結香港基金的建議脗合。刻下,我們認為政府及業界可探討如何透過各項措施加強與灣區城市協同合作,以加快做大做強香港科創。
加強灣區城市協同合作
預算案除了將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的資助額倍增至每年4.4億元外,政府更採納了基金會2020年《搭建技術轉移大橋構築科研創新基地》研究報告的建議,向支持大學創新創業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TSSSU)每年額外撥款4800萬元與私人投資配對資助。我們認為,額外撥款可成為現行計劃的第二階段資助:現有的無條件資助可繼續支持初創企業驗證技術及開發產品原型,而新設的第二階段資助則要求企業在獲取私人投資後,方能繼續接受政府資助商品化。此安排能確保相關企業項目具備一定的商業可行性,而資助則可用作市場發展及業務增長。
灣區市場龐大且資金充裕,香港高校除了應積極在粵進行技術轉移,也應致力吸納內地資金支持在本地轉化成果。除了私人資金外,政府投資基金也能支持「深科技」的發展──它們研發周期較長、資金需求較大,故私人投資者興趣較小。政府投資則可成為「耐心資本」,協助相關初創企業橫跨從應用研究到產品原型製造階段的融資「死亡之谷」。
預算案則在「未來基金」「香港增長組合」下成立了50億元的「策略性科創基金」投資於相關企業,正好採納了基金會報告提倡將資金採取普通合夥人/有限合夥人形式投資於科創產業的建議。若要進一步善用這筆基金,我們建議政府參考英國IP Group的做法,在早期投資於大學科創項目,以培育更多初創科技公司。
此外,為聚焦大灣區的投資機會,預算案亦撥款50億元在「香港增長組合」中成立「大灣區投資基金」。我們認為,該基金亦能夠助力灣區發展科創產業。基金會於2021年《策動灣區港深引擎孕育生物科技新機》研究報告提倡成立包括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深圳市,以及特區政府的「深港科創合作發展基金」。建基於香港及內地分別在基礎研究及產業發展的優勢,「大灣區投資基金」可探索如何與中央及地方資金協同,融合兩地在不同產業鏈領域的人才,更有效審批並投資於包括香港在內的科創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