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变 香港推“亚洲特色与病毒共存”
The Epoch Times
第五波疫情肆虐,“动态清零”目标离香港越来越远。3月8日香港录得28,475宗中共病毒(武汉病毒、新冠病毒)阳性检测个案,即使过去几天新增个案稍减,但专家预测疫情仍未达高峰。
港府在疫情大爆发之后显得手足无措,香港官员须在中央指示下继续“动态清零”,但又深明走西方与病毒共存路线始是可行方案。因此当香港疫情越趋严重,部分防疫规定反而放宽。2月24日,医管局宣布,为平衡病人及医院运作需要,要求染疫医护人员核酸测试阳性7天后,若快速病毒测试结果呈阴性,就代表已经康复,如果没有病征就可以恢复上班。政府2月25日更宣布,容许快速测试呈阳性者,透过网上系统直接登记阳性结果,无须核酸检测覆检,便视为阳性个案处理。
2月26日,政府再公布新措施,在社区隔离设施的患者或家中的密切接触者,如果已接种两剂疫苗,在隔离第六、第七天快速测试呈阴性,便可以解除隔离。医管局亦宣布放宽出院准则,如果医生临床判断确诊患者已康复和病情稳定,再考虑感染情况及居住环境适合,就可以出院,出院后居家隔离14天,便可以解除隔离限制。以上种种政策,连属建制派的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刘国勋也指,政府在承认快速测试结果时,若一刀切推翻原有做法,跟“与病毒共存”无异。
目前身在英国的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前会长马仲仪,接受大纪元记者采访时指,放宽医护人员在确诊后恢复上班的规定是科学的做法,估计港府已参考了欧美国家经验。而且医护人手已严重短缺,放宽隔离规定的风险相对很低。她认为Omicron病毒已经遍布全港,“清零”不切实际。
前线公立医院护士刘凯文向大纪元记者表示,香港已有大量医护人员确诊,医院人手严重不足,医管局只能改变政策,安排更多曾染疫的医护人员尽快重回到工作岗位。至于政府容许自行快速测试者直接登记阳性结果,他认为能够改善检测流程,因为公共卫生化验所和医管局的检测容量已超过负荷。他估计全民强检亦无法“清零”,因为Omicron传播性太强,建议政府重新审视是否贯彻执行“动态清零”政策。
新冠疫苗临床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共同召集人、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临床教授孔繁毅,指在疫情顶峰进行全民检测,只会“浪费时间及精力”。他指港大研究保守估计,现时香港或有超过100万人感染,即使透过全民检测找出大量阳性个案,若无足够隔离措施配合,“是做不到,亦都无帮助”。他又指呈报个案并非当日真实染疫的人数,呈报个案数字下滑不代表疫情回落,而现时香港疫情仍是快速上升期。
2月28日,青衣方舱医院以非常规的大陆速度,在一星期内建成。特首林郑月娥在完工当日,发表预先录制的视像讲话。她说:“为了应对第五波疫情,特区政府不断投入大量资源加强各个抗疫环节的能力,但病毒扩散速度之快,已远远超过特区政府自身可以处理的能力。”此翻说话被外界认为是港府官员首次公开表达政府已无力“清零”。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2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论坛上提及欧美国家宣布放开全面的防疫措施。“我们现在面临两个选择,是继续坚持常态化防控策略,还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防控措施?”他指如果继续坚持,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老百姓一年两年能坚持,继续下去确实很难维持”;但如果像西方国家一样“躺平”,“初步预测很多人会感染、死亡,社会、官员都没有办法接受”。重点是吴尊友透露,现时多个团队已在研究完善现有防控措施,做到既不同于目前“动态清零”政策,也不是简单地“躺平”,“但措施还没有出来,相信中国人民有智慧能在近期出台进一步完善的策略”。
中国疾控中心前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中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于2月28日,就在微博发文放风,为中共改变抗疫策略铺路。他发表长文《相同的科学共识,不同的应对策略——解析“与病毒共存”与“动态清零”两种对策》,指传播力增强的Omicron变种病毒株令中国疫情防控难度明显加大,清零时间亦因此延长,令中国为保持“动态清零”的投入大于收益。他甚至提到“在对发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是人类的长远目标”,只是目前西方国家“迫不及待实施与病毒共存”,对中国形成巨大风险,不宜随之起舞,但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