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千年前沉船揭示古代复杂的欧亚贸易网
The Epoch Times
公元前1320年,一艘满载大量贵重金属的船只,在地中海的乌鲁布伦东海岸附近发生事故沉没。三千多年后,这艘船被打捞上来。通过研究,当时的一个横跨半个欧亚大陆的复杂的贸易网浮现在人们眼前。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艺术与科学考古学系、德克萨斯大学和爱琴海史前研究所等其它考古团队,共同研究了这艘1982年从土耳其境内的乌鲁布伦(Uluburun)打捞上来的船只,并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于2022年11月底正式发表在《科学发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
他们发现,沉船里面有约一吨重的锡金属和十吨重的铜金属,锡金属对当时来说是十分稀有和贵重的。这批货物足以为五千多名士兵装备武器,或做成更多生活器皿。
三千多年前的人们正处于青铜时代,青铜可谓是欧亚大陆当时的“高科技”。那时有中国的商朝、希腊的迈锡尼和伊拉克的亚述等文明,在他们的奢侈品、生活器皿、武器和祭祀用品等上,高度使用青铜金属。
青铜是由铜和锡按一定比例熔炼而成的合金,铜矿在欧亚大陆取得相对容易,但锡矿却相当稀缺,得在特定的质地矿床中才能挖掘到,因此锡矿可谓是青铜时代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在地壳中发现的铜矿含量是锡矿的30倍。
为了搞清楚这些锡金属从何而来,科学家们使用铅(Pb)同位素、痕量元素(某一元素在样本中小于100微克)和锡(Sn)进行同位素分析的组合方法对乌鲁布伦沉船中的105块锡锭(占锡货物总量的91%)进行了全面分析。
经过多方面测定,并对比世界各地锡矿场、史料和过往考古研究资料,发现这批锡锭有六成左右与附近土耳其金牛座山脉的来源一致。此外,有近四成却来自于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名为穆西斯顿(Mušiston)的史前矿山上,但该矿山距离船难地点2,000多英里(约3,200公里)。
这项发现对科学家来说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产矿地与船只遇难地之间若要进行贸易往来,需要先跨越崎岖不平的伊朗高原和宽阔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才能完成货品交易,这也显得锡金属在当时是珍贵的。
经研究发现,这些锡金属从中亚到地中海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往来关系复杂。这批锡矿源主要被中东的一些高地的游牧民族拥有,且距离当时的一些商业中心和帝国十分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