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后,当你再次回忆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想起些什么?
Beijing Daily
若干年后,当你再次回忆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想起些什么? 也许你会想起那段时间的特殊,疫情,让北京冬奥会变得不同寻常;也许你会想起开幕式上那朵浪漫的雪花,和从第二十四秒开始的诗意倒数;也许你会想起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和火爆全网的“冰墩墩”……如果你的记忆力超群,没准还能说出几位冬奥会冠军的名字,多数人没这个本事,搜刮记忆,只能想起赛场内外一些闪亮的瞬间。是记忆,就会有选择,这些瞬间,都将伴随精彩的北京冬奥会,载入史册。
北京冬奥会正在改变着中国人对运动的理解,也让世界认识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所有的爱因北京冬奥会而相聚”——北京以冰雪的名义,与全世界的运动员相聚在五环旗下,向人类极限、向自我极限发出挑战。竞技固然重要,但运动的意义不止于竞技,通过运动促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超越,使更多人为了爱与美好而团结一致,这才是运动的要义所在,也是奥运会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所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运动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写下新的注脚。
2月6日,在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的决赛中,年仅二十岁的新西兰运动员佐伊·萨多夫斯基·辛诺特实现逆转夺冠。在最后一轮比赛中,暂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美国运动员朱莉娅·马里诺和澳大利亚运动员特丝·科迪在看到辛诺特成功完成一个高难度动作后,跑过去和她欢呼;最终成绩公布了,其他运动员也跑上前和她们拥抱在一起。这个温暖的画面,令无数观众动容。
两天后举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决赛,也是在最后一刻才分出胜负的。曾于第一轮比赛成功完成1620度转体的法国运动员泰丝·勒德,在最后一轮比赛时出现失误,与冠军失之交臂。就在去年年初,泰丝·勒德的父亲、也是她从事滑雪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使她陷入“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她想在冬奥会的赛场上,用最好的表现来纪念父亲。最终成绩公布后,本场比赛的冠军和季军——谷爱凌和瑞士运动员玛蒂尔德·格雷莫并没有忙着庆祝,她们走到哭泣的泰丝·勒德身边,安慰着这位好友。
是对手,更是朋友;感谢自己,更感谢对手。运动的终极目的,无关他人,只为激发更好的自己。
在男子双人雪橇的比赛中,由德国运动员托比亚斯·文德尔和托比亚斯·阿尔特组成的传奇组合继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后第三次夺冠,两人沉浸在难以描述的幸福感觉当中。而同样是“三战”冬奥会、被众人给予“三连冠”厚望的日本运动员羽生结弦,尽管挑战“4A”失败、与奥运奖牌无缘,但是这段“天与地”的故事极视听之娱,动人心魄,永远定格在观众的记忆深处。阿克塞尔四周跳——这个被公认为在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中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好似天上的一颗星,羽生结弦却偏要做第一个摘星的人;站立山巅、年少成名的“冰上之王”,尝试挑战人类的极致,这份执拗,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在男子单人雪橇的比赛中,二十一岁的格鲁吉亚运动员萨巴·库马里塔什维利最终位列第三十一名,比赛结束后,他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十二年前,萨巴的堂兄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在赛前训练中撞上赛道旁的栏杆离世,年仅二十一岁,此时距离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只有几个小时;作为格鲁吉亚的雪橇运动世家,当年只有九岁的萨巴决心担起堂哥的奥运梦想。为此,萨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训练过程,终于,在和堂哥一样的年纪,他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上。
登上赛场,就是胜利。运动让人告别未知的恐惧,放开胆量去追逐未来,在蜕变中走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