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中国广义货币超300万亿背后的祸患
The Epoch Times
需要说明一下,M2是存量数据,GDP是流量数据,严格来说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有研究构建了M2的增加值与GDP之比这一指标,并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见下图):虽然中国的M2/GDP低于日本,但ΔM2/GDP远高于日本,且日本的ΔM2/GDP处于稳定的低水平区间。
事实上,2013年3月末,中国M2达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这如果从中共建政算起花了60多年的时间,从1978年“改革开放”算起则历时30多年;但是,2020年1月M2首次突破200万亿(202.3万亿,超过美国+日本之和,也超过美国+欧洲之和),第二个100万亿仅花了7年时间;而第三个一百万亿,更是只花了4年3个月。
这表明货币扩张是当局口中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导性因素。
请看:从1978年12月至2020年1月的42年,中国M2年均复合增速为19.93%,是同期中国GDP年均复合增速(9.18%)的两倍。再如,当局数据,2023年12月末,中国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而2023年中国GDP为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也就是说,中国M2增速长期超过GDP增速。
这就导致中国经济对货币供应量的依赖度,远高于世界其它几个主要经济体。1978年末,中国M2仅相当于GDP的35%左右;2000年M2规模是GDP的1.3倍;目前,M2高达GDP的2.3倍(远高于美国、欧洲)。
其实,中共以货币扩张拉动GDP增长的模式,边际效用在迅速衰减。1988年,一块钱的M2,能拉动1.7元的GDP;可到2019年,一块钱的M2只能拉动0.45元的GDP了。
当然,当初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一定范围或时间内,扩大货币供应,M2/GDP指标持续上升,可视为市场化和经济货币化进程的加快,无可厚非。但是,当超过一定范围,这一指标过高不仅隐含着高通胀和货币超发的风险,祸患更是深不可测。当前的中国正是这种情形。
其一,中国M2/GDP高企,金融体系效率较差和高不良贷款率是重要原因。M2/GDP作为货币存量与产出流量之比,衡量的是单位产出所需的货币存量,既定货币存量下产出效率的提升会使该指标下降。因此,M2/GDP与经济效率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附注)。较高的经济效率将抑制M2/GDP过快上升,例如美国M2/GDP基本稳定在60%左右,只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出现小幅上升。中国则相反。
其二,美国以直接融资(如发行股票、债券等)为主,这只涉及货币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货币总量不会发生变化,因此M2/GDP较低。中国相反,金融市场不发达,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银行信贷扩张会派生存款,增加货币供给,推高M2/GDP。这显示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缺乏足够多的投资选择,分散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