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河关的小知识你知道吗?
Beijing Daily
前不久,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布,北京有4个村落入选,包括密云区古北口镇潮关村。 “潮河关,四面山,一水中流弯又弯。石头城,河岸建,北齐长城修两边。瘟神庙,搭戏楼,阴山开洞在东端。烽烟起,抗敌寇,不屈精神永流传。”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古村潮关的特点。
潮关是古北口镇的一个小村落,坐落在潮河峡口的南端,地理险要,位置突出,是过去往来关内外的通道要塞,因北齐天宝年间在此修筑长城时设简易关口而得名“潮河关”,简称潮关。村庄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2018年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传统村落。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潮河古称鲍丘水,是密云水库的两大入库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槽碾沟,经滦平县进入古北口镇域,遇卧虎山、阴山、西山、虎头山等阻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形,状若八卦图中的“阴阳鱼”,这里是潮河形成的最大河湾,称“潮河湾”。潮关坐落在潮河东岸,三面环水,生态良好,60多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曾盛产潮河金鲤、河蚌、榆木耳、大桃、苹果等,其中潮河金鲤、榆木耳还一度成为贡品。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潮河关大桥东西向跨越潮河,与古下路相连,是进入潮关村的唯一通道。过桥向东约百米,便是著名的“潮河关堡”了。关堡的雏形出现在北齐时期,初为潮河关配套的石头小城,用以驻军,称“库堆戍”,是古北口地区最早出现的军事要塞。元代时改扩建,形成古堡规模。明代修建长城时得到进一步加固、加高,并加派驻军,开始称“潮河关堡”。这处城堡坐北朝南,东依阴山,西临潮河,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整体由东向西倾斜。
城堡呈长方形,东西长150米,南北长155米,占地面积约为23250平方米。城墙底部宽6.3米,顶部宽4.6米,高4米,由当地山石经切凿后砌成,白灰勾缝,墙芯用大小不等的乱石填充,再灌以黄土夯实。城堡巧妙利用地势,东侧城墙依山势建于半山坡处,北侧城墙与修建于阴山上的北齐长城相接,西侧城墙与潮河河道平行,既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又扼守潮河。为避免洪水侵害,还在北墙外150米处建有一条长200余米,高4至5米的迎水坝,为土石结构。南侧城墙偏西处开有一门,高约4米,宽约3.5米。由于过去水灾频繁,再加上地震、战火等原因,城堡的东城墙和南城墙只剩部分墙基,而西、北两段城墙则保存较为完好。上世纪70年代,村民为方便出入,在北城墙正对中街的位置拆出了一处4米多宽的豁口,成为进出城堡的主要通道。
位于城堡内侧西北角的瘟神庙,始建于明代,保存较为完好,为北京地区唯一以瘟神命名的庙宇,坐北朝南,西、北两侧利用城堡的城墙作为院墙,庙门临街朝东开。院落占地约1300余平方米,有正殿三间,东耳房一间,东、西配殿各两间。
其实这庙最早不叫瘟神庙,叫真武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神像,东配殿供奉的是观音。潮关地处潮河的河湾处,河面宽阔,水势变缓,战争或洪灾发生时,常有人畜尸体在河面上淤积停留,伴生瘟疫。当地百姓便在西配殿内供奉瘟神,祈求能够收摄瘟疫,保佑健康,后来香火日盛,庙名也改称为瘟神庙。
瘟神庙正殿的墙壁上绘有彩色壁画,相传是明代的,清朝曾做过修复,也有人认为壁画绘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为民间画塑艺人所绘。北墙壁画中间是黑色为主的双龙盘绕图,团龙中间原有龙珠,后在该处开过窗户,再后来又被封堵,用白灰抹平。东西两侧墙壁绘有神像,各3排,每排6尊,共36尊,均头罩神光,有的手持笏板,有的手持法器,有的面目凶恶,有的慈眉善目。其中瘟神共有5位,均手持笏板,旁为供其驱使的鬼怪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