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人在英国遇见百年社区农场
The Epoch Times
欧罗有机农场创办人黄如荣(Wing),这位来自香港的新移民,在英国的四年里,逐渐融入了当地社区,并透过英国特有的共享农地计划Allotment与本地居民的建立了深厚联系。这片幸运获得的试验田,让他的梦想在这片异国的农田中生根发芽,将香港的饮食文化带到了英国,让更多的香港朋友品尝到那熟悉的滋味,并增进了新移民之间的交流。在春天来临之际,欧罗...
不经不觉,黄如荣举家移民英国已经四年多,移民前原本没有计划在英国重拾农夫工作,但冥冥中的命运之神还是将他和种植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到英国的时候,在熟悉环境期间四处走走,无意中就发现了一些菜田,很好奇这些田地的主人。”他后来打听到,这些土地是政府提供的共享农地计划,也叫做配额地(Allotment)。这些土地是由地方政府或管理委员会分配,让居民可以申请耕种,主要由个人或家庭租种,并非以营利为目的,延续了英国百年来鼓励自给自足的政策。
Allotment的历史可追溯至18世纪,当时为了缓解贫困农民的生计问题,贵族和教士开始低价租地给失地农民。19世纪初,配额地作为社会稳定措施得到推广,并逐步发展成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共资源。20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法案正式确立配额地的发展,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粮食短缺而大幅扩张。然而,战后城市化发展导致配额地大幅减少,直至1999年后,由于食品安全、环保与社区需求的提升,配额地再次受到重视。
与香港短期租赁的“格仔田”不同,英国的配额地通常可长期使用,甚至能够世代相传。许多家庭的长辈开始耕种后,子女、甚至孙辈都可以继续管理土地,让种植技术与生活方式得以延续,这种稳定的土地使用模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也让社区的邻里关系更加紧密。
黄如荣分享:“我对申请Allotment社区农地很有兴趣,但是了解到要排队至少5年才能申请到。我也没有指望可以那么快可以得到,但就在机缘巧合下,我因为参加一些当地的农夫市集,接触到本地人,得到Allotment做义工的机会。当地人接触到香港农夫的种植工艺,几个月下来看到我的表现不错,将一块很荒芜的田打理得很好,对我很有信心,于是管理层就决定提早审批,让我提早进入Allotment种植,就这样,我在一年内拿到了这块试验田。”
他表示,这块田属于非牟利性质,他主要是作为试验田,同步进行种植测试,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且把收集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育种留种,而种植咗出的农产除了与亲友分享,也会捐菜给街坊试食,趁机会鼓励市民“自己蔬菜自己种”。
在Allotment的经历让他接触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种植者,包括本地英国人、韩国人、印度人和欧洲移民等。大家彼此分享种植经验,交流各自家乡的农作物和耕种方式。他勤奋地整理土地,精心规划农田,这种细致的管理方式让本地人赞叹不已。他亦观察到当地人的种植风格与香港人的不同,例如一些人会把菜田设计成美丽的花园,甚至建造小木屋,营造出家的感觉。
除了个人种植,他也积极推动社区共同耕种计划,让香港移民和本地人一起参与种植,增进彼此了解。他认为透过种植,不仅能够解决蔬菜供应问题,更能促进文化交流,让本地人认识香港的农业文化与价值观。这种社区参与不仅让他在英国找到归属感,也让更多本地人对香港移民的贡献产生兴趣与尊重。
原产于美洲的鱼翅瓜,又名北瓜或金丝瓜,其外形类似西瓜,果肉则如冬瓜般清爽,但经煮熟后会呈现丝条状,犹如鱼翅,因此得名。当黄如荣初次接触这一蔬菜时,便被其独特的口感和多用途的特性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