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培瑞:“白纸”和中共文化
The Epoch Times
最近中国城市里出现了“白纸”抗议活动,含义很丰富,让我联到近半个世纪来的许多有关的现象。
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为了支持毛泽东在文革间的反智精神,没有回答物理化学的高考卷子上的问题,反而在考卷后面写了几句损人的俏皮话。官方事先安排了他这样做吗?我们无法知道,但官方用他的例子去做的宣传是很清楚的:高考是狗屁,知识分子是臭老九。
简言之,“白纸”是“反智”的意思。但最近在上海、北京等地的“白纸”是相反的意思。“这张纸是空的”变成了“这张纸包罗万象”。
我第一次听到“白纸充满意思”的概念是在1989年春,北京学生上街要求民主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一个苏联笑话,说有一个人到莫斯科的有名的红场去示威,胸前摆着一张白纸。警察上来扣押,示威者抗议,问,“凭什么扣押?我啥都没说!”警察说,“没错,可是你的意思很明显。”
的确,白纸能传达的意思不少。大体上分析,有两种作用,“攻击作用”和“自卫作用”。
一是内容灵活,观看者看到了白纸以后,能补进去许多意思。知道是反对的意思,但具体是什么样的反对意思,观看者能够挑选。而自己的挑选自己当然同意,因此效果更有力。记得1983年共产党宣布“反对精神污染”以后,中国知识界普遍不以为然。少许几位作家支持了政府的口号,但绝大部分保持了沉默。甚至可以说有一种“谁能够保持最有意义的沉默”的比赛。“白纸”起了作用。
二是容易传播的好处。知识分子,包括学生,是有头脑的人。写一句话大家很自然会有些或大或小的不同看法。但白纸呢?我知道你在抗议,我也想抗议。这么多就够了。赞同!容易传得很广。
三是效果更恐怖。对观看者来说,看到几句话的印象深,还是看到白纸的印象深?看到了白纸,只能输入自己的内容,而所输入的自然更贴近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印象更深。心理学家研究过:为什么恐怖故事有时候比恐怖电影还要恐怖?因为电影是外在的形象。我坐在这儿,你那些恐怖的事情在屏幕那里,有距离。但恐怖故事发生在我自己脑子里,没距离,更恐怖。白纸的作用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