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放炮!维护紫禁城安全,北海白塔山上曾设信炮传警讯
Beijing Daily
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都城的安全,汉晋时期,羽檄是快速传递重要讯息的依据;宋代起,符牌成为校验身份真假的凭证。清朝时京城如何警备呢?
清代统治者为维护京城尤其是紫禁城的安全,采用了以信炮为主的警报设备。在今北海公园的白塔山上,以及京城九门的城门上,均安设有信炮,遇到紧急情况时,通过鸣放信炮的方式来传递警讯。
信炮,即通过炮声来传达讯号的警报方式。白塔信炮为清顺治时期安设。据《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载,顺治十年(1653年)十一月,兵部尚书噶达浑奏言:以前在盛京时,“凡遇有警急”,则以击鼓方式传递信号,以利于军队迅速集合;清军入关后,由于京城幅员辽阔,清军曾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天的景山)安放信炮,以传达警情,但后来又将其撤去;如今虽天下太平,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则很可能因为没有军队聚集的信号,而出现处理事情不及时的局面。
于是顺治帝下令,在北海白塔山上安放信炮5门,立旗杆5根,如遇到紧急情况,放炮为号;京城内九门亦各有信炮5门,白天挂黄旗,晚上悬灯笼,随时候命。只要白塔山一放炮,内九门也跟着放炮,发出警报讯号。
炮手凭什么判断该不该放炮呢?凭的是“奉旨放炮”金牌。信炮的鸣放依据,可见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二》:白塔山守卫官兵,需要见到“奉旨放炮”金牌后,方可鸣炮。这个发信号的金牌平时存于宫中,紧要时候由皇帝或兵部派专人送达。只要白塔山鸣放信炮,则其他炮台亦放炮。如情况紧急来不及上报,则由事发地放炮,其余各处放炮与其呼应。
“奉旨放炮”金牌也称信炮牌,分为上半面和下半面,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块金牌的上半面,为同治元年(1862年)造,正面为云龙纹,背面书“值班王”“值班内大臣”“值班文大臣”“值班武大臣”“值班前锋护军统领”“请发信炮金牌”“同治元年”字样。
信牌为小象牙质圆牌、椭圆形木牌。其中圆牌正背面均刻有“月日进班”字样;木牌正面刻有“同治元年月日制”字样,背面刻有“奉旨放炮”字样。
嘉庆十八年,步军统领纂修了《白塔信炮章程》。该章程不仅将信炮的设立数量、安设地点、鸣放依据等内容纳入,而且还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各官兵的集结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