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三次土地拍卖结束 国企成拿地主力
The Epoch Times
12月27日,北京市今年第三次土地拍卖结束,12宗地流拍两宗,7宗以底价成交,参与土拍的房企只有一家民企,其余均为国企。
综合大陆《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消息,北京第三批次土拍供应的12宗住宅用地中,2宗流拍,7宗以底价成交,2宗以线上最高报价成交,1宗现场竞拍。10宗地总成交价达277.25亿人民币,较第二批次土拍成交金额下降约46%,几近腰斩。
《时代周报》27日的消息显示,参与第三批次土拍的企业共计16家,包括京投、葛洲坝、保利、电建、金地、招商、金茂、中建一局、龙湖等。与第二批次相比,北京第三批次土拍的拿地主力仍以国企为主,民企呈躺平之势,仅有龙湖一家民企参与。
不仅在北京,在第三轮集中供地中,国资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并成为一股重要的托底力量。《证券时报》28日引述申港证券的消息说,长春、长沙、沈阳、天津、北京国央企取地占比分别为100%、82%、75%、72%、75%。民营房企的参拍积极性稍高的城市,仅限于土地市场表现较好的武汉、杭州。
另外,除国资房企外,地方政府背景的城投公司也开始登台。在无锡成交的20宗土地中,政府平台取地17宗;在南京成交的31宗涉宅供地中,18宗为政府平台公司摘牌。深圳、苏州、广州第三轮集中土拍中,城投公司的参与率也均超过50%。
《证券时报》表示在第二轮集中土拍中,国资房企和城投公司就有一定的参与度,这也可视为市场信心不足下的托市之举。
评论人士王剑在其12月27日的YouTube节目中对此表示,地方当局把土地卖给国企和城投公司其实是把土地从左手卖给了右手,都是一家人,而国企和城投可以从银行拿到低息贷款。
财新网27日引述北京链家研究院院长高原的分析说,三条红线监管要求和涉房金融收缩导致市场信心和预期下降,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实施集中供地以来,首批拿地企业的部分项目去化表现较差,开发商资金回笼困难。整体而言,在高成本、低利润、多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拿地趋于谨慎,拿地企业以央企、地方国企为主。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临近年底,企业的核心目标放在回款和业绩达成上,投资意愿并不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