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动构建
Beijing Daily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展示了新冠疫情背景下“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的景象,更掀开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序章。可以说,从开幕式到闭幕式,从筹备到比赛,从场馆设计到后续利用,从运动员到志愿者……北京冬奥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理解把握冬奥会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中国之问:1910年7月17日的《申报》刊登出题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的通告书,称:“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万国运动大会”即当时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称呼。“奥运三问”是在中国的体育事业落后的年代,媒体向社会,向国家,也是向所有人发出的疑问。如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更多国家实现“奥运梦”。奥运之光,是中国发展的礼赞,更是人类发展的欢歌。
2022年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备赛工作时强调,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和世界如何相处的相处之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在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次是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世界之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新冠疫情阴霾不散。全人类渴望共克时艰、团结向前的心情从未像现在这么强烈。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奥林匹克火种时隔14年再次在北京点燃,北京冬奥会注定成为各国运动员逐梦冰雪、彰显人类团结合作精神的盛会。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辞中说,“奥运会总是搭建沟通的桥梁,而不是筑起一道道高墙。”他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员将向世人展示:如果我们遵守同一规则,并且彼此尊重,世界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要向世界证明,竞争激烈的对手也能够和平共处,彼此尊重。这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使命,让人们在和平竞争当中团结一心。
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指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
最后是人民之问:什么是“人间正道”?习近平主席同外国领导人通话时一再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证明,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国际自然延伸。冬季奥运会曾经是发达国家富人的奢侈游戏,来到中国,从贵族运动变成平民运动。正如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的,“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题中之义。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和推广冬奥运动,让冰雪运动进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为全球奥林匹克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习近平主席向国际奥委会第139次全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还指出,“中国通过筹办冬奥会,成功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推动了区域发展、生态建设、绿色创新、人民生活改善,为全球冰雪运动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之际,中国各地的青少年学生画了43000多幅画作表达对运动员的热情欢迎和祝福,其中有7500幅作品作为特殊的新年礼物放进了运动员的礼品包,送给了远道而来的运动员们。目前,有不少收到画作的运动员纷纷写信或在发布会、社交媒体上对绘画的青少年表示感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冬季运动。这些温暖的互动正是践行了“让奥林匹克点亮青年梦想”的美好愿景,这才是一个团结温暖的奥林匹克大家庭该有的样子,相信这些美好的瞬间也将成为北京冬奥会留给人们的宝贵的无形的遗产。这些遗产是全世界共享的,它从中国传递到全世界,又从全世界传递给了下一代。北京冬奥会是疫情下展示世界各国奥运健儿、体育工作者和媒体代表、志愿者大团结、大合唱的极好机会。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的历史性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北京冬奥会鲜明诠释了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