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奥医生”党育:“我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
Beijing Daily
“1990年,北京二环路还没建成通车。而2022年,它已经‘大’到可以举办两届奥运会,沉稳淡定地‘笑迎’世界来客。”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副医疗官、北大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党育是一位“双奥医生”,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他亲身参与过3次大型国际体育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32年间,他真切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向好巨变。
党育生长在北京,从小家住天安门旁边,对这座城市亲密的感情,流淌在他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初中时,还是北京二中学生的他就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那时,他与首都1万多名中学生一起,手举翻板,组成了开幕式背景台上变化的场景、图案。
2008年,令国人骄傲的体育盛会——北京奥运会来了。已经是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的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场馆的医疗保障任务,成了奥运会男排训练馆——北交大体育馆保障团队的医疗主管。“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做好各种预案,反复演练,随时备战,一心想把北京奥运会办得比历届都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党育获得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先进个人”的荣誉。但更重要的是,参与奥运会保障让他对运动损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此后多年致力于该领域,最终成为一名“既能救治创伤骨折,又能做运动损伤手术”的骨科专家。
“北京成为全世界唯一的‘双奥之城’,我也想当一位‘双奥志愿者’。”2019年,北京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的组织报名工作开展起来,党育再次主动报了名。时隔14年,夏奥会志愿者的蓝队服变成了冬奥会的红队服,党育也从当年的主治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成熟专家,担任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场馆副医疗官。
“我们是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中最有实战经验的。”党育自豪地说。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冬奥会之前,“雪游龙”已经开展过3次测试赛和世界杯的比赛。而场馆的医疗保障队伍,总共参与医疗保障的时长超过4个半月。
“大多数保障人员此前从没接触过雪车雪橇。”冬季运动项目对于人们来说相对陌生,场地设置也更加多样,还要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虽然此前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丰富的大型赛事保障经验,但保障冬奥会对党育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雪游龙”是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世界最长的赛道。想要在伤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反应、施救,必须制定详尽、有效的救援预案。为此,在场地还没修好的时候,医疗团队就开始进行现场考查,着手医疗站的设计布局。“哪个弯道最容易出事故,救护车从弯道哪一侧更方便进入,每一个细节都要提前想到。”冬奥会的比赛中,在赛道最容易出事故的地段旁,医疗保障人员时刻待命,抵达现场不需要1分钟时间。
党育参与过3场重大国际体育盛会,时间跨度32年。从中,他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飞速成长,而他也从学生志愿者变成了冬奥副医疗官。“每一个劳动者的同心聚力,成就了这个国家的飞速发展。而社会进步的洪流又推动着每一个人向前进步、变得幸福。生活在这个时代,应该感恩,并为之奉献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