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Back to News Headlines

透視鏡/做好電動渡輪配套\蔡樹文
Ta Kung Pao
由新渡輪營運的「新明珠39」是香港電動渡輪先導試驗計劃中的第一艘,去年12月底展開為期24個月的試驗,並於上月31日開始第二階段測試,以額外航班形式或在非繁忙時段試行載客,行走北角、紅磡及九龍城,讓市民體驗電動「水上巴士」。「新明珠39」晚上利用北角碼頭的電動渡輪充電設施充電,便可應付日間的航程。
船舶排出的廢氣,是本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香港已立法規管船隻在香港水域,必須使用含硫量不超過0.5%的船用燃料,包括船用重油、船用柴油及船用氣油。原因是含硫燃料在燃燒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是空氣主要污染物,要減輕空氣污染,必須減少,甚至放棄使用含硫燃料。
香港推動電動渡輪,為實現減排走出重要一步,然而,船舶的運作模式與電動車運作有頗大差異,船舶充電必須靠泊碼頭,香港碼頭的設計,基本上沒有為船舶充電做專門設計。未來要全面推動港內行駛的船舶電動化,須做好配套設施,除了碼頭之外,避風塘或船舶靠泊點的充電裝置如何安排,這是推動港內行駛渡輪電氣化的關鍵。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