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粵港澳互聯互通十周年:回顧與展望\水志偉
Ta Kung Pao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港交所將會舉辦「互聯互通十周年座談會」。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至今,三地的合作範疇不斷擴寬,包括理財通、保險通和互換通等,取得不錯的成果。適逢粵港澳互聯互通計劃開展十周年,讓我們回顧一下其各項機制的進展,並思考其將來發展的方向。
在剛剛過去的2月底,「跨境理財通」2.0開始運行。相比舊機制,新機制給予參加者更大的彈性。個人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從150萬元人民幣增加至300萬元;「北向通」的公募基金產品的最高風險等級從R3(中風險)提升至R4(中高風險)級別,而「南向通」投資者的入場門檻則得到放寬。
自開通以來,「理財通」的低使用額一直為人詬病,因此我們十分歡迎兩地對機制的改變。提高投資額度和風險限制將會令理財通的回報更為吸引,從而鼓勵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降低投資者入場門檻也會受惠更多有跨境投資意欲的市民。去年9月一項調查顯示,四成五受訪者認為當時的入場門檻過高。新機制可以說是回應了投資者訴求。為了提升大眾對理財通產品的認識和興趣,下一步我們建議相關部門可以研究跨境銷售的可能性,在有關法律監管完備的情況下,容許三地的銀行從業員在線上向其他地區的客戶提供關於本地金融產品的投資諮詢。投資者因而能對他們有興趣的境外金融產品獲得更全面的了解。
建立「保險通」方便三地居民
大灣區的保險業市場潛力巨大,廣東省在2023年的原保險保費收益達到6556億元人民幣,按年大幅增長11%。內地居民對香港出售的保險產品亦明顯有巨大需求。按照保監局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保費為319億港元,按年增長達到驚人的5806%。
可是,保險業的互聯互通遲遲未有進展。特區政府曾多次表示在深圳南沙和前海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的籌備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售後服務中心將可以為持有香港保單的內地居民提供查詢、理賠和續保等服務。但是,至今仍沒有具體落實的時間表。相比十年前已經開始的「滬港通」,及後擴展至「滬深港通」、「債券通」和「互換通」,保險市場的互聯互通可謂相當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