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思考/提升「地區康健中心」功能角色\田詩蓓、夏 楠
Ta Kung Pao
特區政府設立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至今已遍布全港14個地區,今年內會涵蓋全港18區。政府期望地區康健中心能成為輔助基層醫療醫生的地區基層醫療健康樞紐,為市民提供疾病預防、疾病管理、社區康復、照顧支援等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以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加強中醫及精神健康服務
地區康健中心是建立社區基層醫療系統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社區的獨特優勢就在於貼近市民生活,所以要發揮地區康健中心的關鍵作用,先要充分了解當區居民需要,才可以對症下藥提供所需服務。現時社區中不同機構各司其職在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長者院舍、長者地區中心、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等等。這些機構扎根地區多年,熟悉當區居民的健康需求並提供持續的照顧。地區康健中心應該善用這些「貼地」的地區網絡,通力合作定期評估居民需要。同時,中心亦應邀請居民參與評估過程,吸納居民意見並根據需要提供相應服務,令服務「適得其用」。
此外,地區康健中心一大亮點就是以跨專業團隊提供服務,充分利用護士、物理治療師、社工等不同專業,聯同私家醫生網絡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包括健康風險評估、診治及後續疾病管理。組建跨專業團隊可以發揮不同專業人士的所長,全面照顧患者的需要,例如中心針對性為糖尿病患者提供眼疾及足部檢查,亦有營養師提供營養諮詢服務,以及為患者安排自我管理小組,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
經歷第五波疫情後,市民對中醫及精神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現時中醫師已獲納入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網絡。去年12月「三九天」時期,已有三間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與當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攜手合作,試行提供天灸治療服務,並舉辦中醫專題講座,市民反應正面。未來除已展開合作的地區康健中心或地區康健站可考慮將相關服務恆常化外,其他地區康健中心也可考慮與當區的中醫教研中心展開合作,根據居民需要提供類似服務。
精神健康服務亦是重要一環,研究顯示長期病患者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機會較平常人高一倍,疫情更令情況惡化。地區康健中心未來可以考慮如何擴展服務網絡至精神健康層面,以更多元化的服務照顧居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