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Back to News Headlines

專家解讀/政府學會斷捨離 財政支出更透明
Ta Kung Pao
《清華金融評論》編委、全國工商聯執委、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胡定核向大公報介紹,零基預算起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其理論是重新審查所有財政支出,但實際操作中,所有支出都需要重新測算,人力和時間成本均明顯高於傳統預算。
胡定核表示,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為維護部門利益,可能會過分誇大其項目的收益,以爭取更多的預算資金,這使得零基預算改革效果受限。因此,如英國、南非等採取部分審查方式,與績效預算、中期預算、科學的支出標準等相結合實施零基預算。
胡定核認為,中國要實施零基預算,首先要解決財政支出不透明的問題。其次,需要進行審查,可以借鑒國外做法,由立法機構及專業的審計機構來進行審查,同時鼓勵各部門、各省市之間交叉審查,以控制增量,重新審視老項目,避免自肥和燈下黑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預算管理研究所所長李燕建議,先對現有存量政策及項目進行基於零基理念與績效評價結合的梳理,合理排序後進行取捨。「要因地制宜,穩妥推進零基預算改革,通過一些地方的先行先試積累經驗。」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福昌談到,雖然全面開展預算編製零基化改革的條件尚不成熟,但各級各地財政部門應秉持相關理念,既做好重點支出保障,又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