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關係/關稅戰加速「去美國化」進程\宇 文
Ta Kung Pao
特朗普政府一連串濫施關稅騷操作已經挫敗,中國「奉陪到底」的硬剛則迎來勝利曙光。
首先是美國自身的後退。當地時間4月11日,美國宣布豁免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被英國《金融時報》稱為「對華關稅鬆動的首個信號」。畢竟,美國所進口的電子產品,主要來自中國。這也意味着特朗普政府「草台班子」決策混亂和缺乏基本的治理能力。
其次是特朗普濫施關稅之舉拗不過美國股債匯三大市場的危機。更諷刺的是,當特朗普政府隨意祭出關稅大棒,特別是對中國像賭徒一般猛加關稅時,美國海關甚至來不及更新系統進行應對。相比之下,中國穩紮穩打的精準反制,每招都打在美國的「七寸」上,尤其是外交、商務、海關等部門的協作配合,從政策協調到系統升級再到執行層面,無不顯示出中國的體制優勢。對此,美國一些智庫機構的共識是,相比特朗普政府的粗莽蠻幹毫無章法,中國針對美國對華極限施壓的關稅戰,已經準備了6年多。因此,相比特朗普2.0的橫衝直撞,中國應對可謂剛柔兼濟。
相比美國對多邊主義的破壞性,中國則佔據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系的大義。當特朗普政府親自毀掉美國建構的全球貿易規則時,不僅暴露了以往美國政府堅守「基於規則的秩序」的虛偽,也揭開了美國政府霸凌全球不講規則的真面目。相比之下,中國對全球多邊主義的堅守與捍衛,也給全球樹立了中國講規則、守規矩、利全球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更重要的是,中國對美博弈展示的大智慧、好形象,也是中國實力擔當的體現。經過中美兩國幾個回合的博弈,也揭示了全球貿易秩序的裂變與重構,即美國單邊霸權開始退潮與多邊規則的創新突破,中國正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從「叢林法則」向「共生規則」演進。
因此,中歐電動企業談判達成突破性共識。歐盟同意以「最低進口價格」機制替代懲罰性關稅,中國車企若以不低於協商價格出口即可免繳關稅,差價可自行保留。這一機制的價值具有顯然的互利性。以比亞迪為例,該車企以2.9萬美元定價搭載兆瓦級充電技術,既滿足歐盟市場准入條件,又通過技術溢價實現利潤空間,打破了「低價傾銷」的指控邏輯。而歐盟態度的轉變,則源於對「綠色轉型」目標的務實考量:與其用關稅阻隔中國電動汽車,不如通過規則將其納入自身減排框架。這種互利雙贏,為全球貿易爭端提供了經驗,當光伏、儲能等領域面臨類似摩擦時,價格承諾機制或將成為化解矛盾的通用工具。此外,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三年三訪中國,推動歐盟調整對華戰略,從「防範性競爭」轉向「必要性合作」。
中國也通過區域合作給全球提供了破解美國單邊主義霸權的方案。一方面,中日韓外長會與經貿部長會的密集磋商,不僅打破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的封鎖,也為推進東亞經貿合作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當越南面對美國關稅敲詐而不得不屈從時,中越互利合作會讓越南明白如何做出正確抉擇。畢竟,中越雙邊貿易額已經突破2600億美元,跨境產業鏈也在加速整合,而且越南還需要包括來自中國的電力支持。風物長宜放眼量,美式單邊主義霸權,無論是關稅施壓、安保訛詐還是覬覦他國領土的威脅,都讓全世界脫離美國圈,讓美國變成「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