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美國想打「印度牌」 只怕竹籃打水一場空\宋魯鄭
Ta Kung Pao
隨着中美戰略博弈日益激烈,印度成為西方極力拉攏的對象,連亞太戰略都改名印太戰略。印度也是積極配合,儼然已經成為西方的一部分。可是令西方大跌眼鏡的是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完全站到俄羅斯一邊:不譴責、不制裁、還大量購買俄羅斯能源和包括飛彈在內的武器,甚至為避免美國的制裁,以本國貨幣進行交易。
中印是鄰國,既有領土爭議也有地緣政治張力,所以加入西方陣營自然是一舉多得,但面對俄羅斯,印度和西方的利益南轅北轍。
印俄早已建立起特殊關係
第一,印度獨立後和蘇聯建立起特殊的關係。其實這也是西方的失誤導致的。剛獨立的印度一窮二白,搞工業化急需外部援助。印度覺得自己是民主國家,就率先跑到美國求助。結果美國卻拒絕了僅施捨了些糧食。無奈印度只好轉向蘇聯,結果不僅受到熱烈歡迎,還全力支持印度的工業化。印度工業化建設的奠基之作比萊鋼鐵廠就是蘇聯援助的:資金、設計、技術、設備都來自蘇聯,一期產鋼量就高達100萬噸,此前印度一年的鋼產量才160萬噸。從1955年到解體前夕,蘇聯對印度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援助。到1980年,印度三分之一的鋼錠、五分之一的電力、60%的石油、30%的石油產品、80%的冶金設備、60%的電器設備,都是蘇聯援助項目生產的。現在印度約68%的武器設備來自俄羅斯,印度也一直都是俄羅斯國防工業的第二大市場。在蘇聯援助下,印度成功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國防工業和科研體系,打造了一支龐大的軍隊,並依此建立和維持了南亞霸主地位。
更重要的是,印俄關係經受住了考驗。不管核試驗,還是印巴衝突,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都站到印度一邊。美國卻恰恰相反。印巴衝突時,站到巴基斯坦一邊的美國派航空母艦到印度洋進行威懾,還制裁印度的核試驗。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後,美國聯合日本、澳洲和印度,意圖發揮各自在疫苗生產上資金、技術和物流優勢,以和中國競爭。不料當印度疫情失控向美國求助時,卻第一時間被拒絕,反倒是中國不計前嫌施以援手。可以說,印度獨立七十多年,美國從來靠不住,雙方根本沒有牢固的信任基礎,俄羅斯則一直是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
第二,俄印之間的關係是戰略性的。冷戰時,蘇聯實施「拉印抗美」戰略。冷戰結束後,武器落後的印度主要依賴俄羅斯的軍事技術。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進行市場化改革,經濟開始起飛,俄羅斯的能源又成了戰略需求。俄烏衝突發生後,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大打折扣,缺乏外匯的印度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良機。當然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全面挑戰歐美,對中國的戰略依賴增大。在中印之間,俄羅斯的天秤日益向中國傾斜。這顯然不符合印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