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输入2万外劳 规模大于以往约10倍
The Epoch Times
本报翻查政府数据,发现最近11年,即2012至2022年间,在整个“补充劳工计划”下获批输入的七大行业(“渔农业”、“制造业”、“建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仓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劳工人数,每年为约二千至三千多人,远比本届政府“行业输入劳工计划”的上限2万人低。
根据“行业输入劳工计划”,建造业、公共小巴和客车业、航空业引入外劳,上限分别为1.2万、1,700及6,300人。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称,相关人手上限为“滚动式”,原有外劳完结工作后会容许新的外劳补充,并指此计划连同“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下月开始接受申请,没有提及何时截止,但非永久性。
社会政策及公共行政学者钟剑华认为,政府没有指定截止日期,即是“中门大开”,不知道什么时候完,“同永久慨分别好细㗎啦(与永久的分别很小的了)”。他指出同类输入外劳做法“当然有可能扩大到其他行业”。又批评政府不仅在输入外劳问题上,在各方面都是“为所欲为,”“公民社会的组织全都没了,没有一个具民意基础的议会,媒体都没了,它真以为自己做什么都可以”。
政府此次扩大输入外劳,除了透过劳顾会机制以外的“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及“行业输入劳工计划”进行,亦将现有的“补充劳工计划”改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开放多26个原本不得输入劳工的非技术/低技术职位两年,包括售货员、银行柜台员、文员、侍应、电话接线生、送货员、发型师、初级厨师等,仍然要经劳顾会审批。
现行的“补充劳工计划”1996年起实施,申请输入外劳的雇主要进行4星期本地公开招聘,每宗经甄别的申请亦要咨询劳顾会。政府指“补充劳工优化计划”会缩减申请处理时间,包括精简申请资料的核实程序,以电话或书面询问代替审批前巡查、缩短劳顾会审阅申请的时间,将处理时间由现时的约5个月减到3个月。
不同于“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及“行业输入劳工计划”,政府没有交代“补充劳工优化计划”开放工种的短缺人数。
民主党劳工政策发言人冼卓岚反驳政府称会“严格把关”的说法,指公司职位要先开放给本地人申请,“但单凭常识都知道,雇主可以以不同理由推搪请不到本地工人,例如表示面试后没有合适的本地求职者”。他又质疑,当有数万个申请时,政府又是否有足够资源就每个申请个案作“严格把关”。
属于建制派的劳联,其劳顾会劳方委员之一的谭金莲向网媒“集志社”称,是在政府昨开记者会时,才知道政府的输入外劳计划,批评政府的做法是“生吞活剥”劳顾会。她指出近半年来,政府没有同劳顾会沟通的意愿,即使5月劳顾会代表在多番要求下终成功会见孙玉菡,但对方已经有全盘计划,政府亦不采纳他们全数要求,包括输入外劳前咨询劳顾会。
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昨在记者会上,回应架空劳顾会三方协商的质疑时,称相关行业人手短缺“毫无疑问是一个事实”,不存在就每个申请问劳顾会人手有无短缺。他指政府计划会每半年就“行业输入劳工计划”向劳顾会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