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渔船翻覆事件余波未了 两岸海空界线默契逐步失效
BBC
北京是否会将此事顺水推舟,以取消“海峡中线”空域模式,开始否定两岸以默契行之多年的金门水域划界?
今年2月14日,两名中国民众在台湾海岸巡防队于金门水域的追捕行动中落水身亡后,引发两岸高度关注及唇枪舌战,中国海警及海监船还进一步进入台湾一直视为“禁止”或“限制”的水域。大陆国台办强硬表态称厦金海域“不存在禁止、限制水域”。
致命意外发生在台湾军事要地,距离中国福建仅有一水之隔的金门海域,此事在两岸间逐渐升温成政治角力,双方各派代表在金门谈判此事定调及赔偿事宜数周未果,在台湾亦引起舆论激烈的辩论。
不过,国际各界关注的是,北京是否会将此事“顺水推舟”,以取消“海峡中线”空域的模式,开始否定两岸以“默契”行之多年的金门水域划界?日后中国海警船甚至军舰穿越进入金门“限制及禁止水域”会否常态化?
中国大陆国台办在上个月意外发生后不久,便公开否认存在台北宣称的金门“禁止及限制水域”,称金门以及附近水域“自古隶属中国”,没有能不能进入的问题。同时,2月19日,中国海警强行登上了在金门海域的一艘台湾观光船进行检查。
两岸界限“默契”
从1949年6月起,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对台湾海峡的封锁政策,控制并军事封锁该区域。直到197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军民船只避免通过台湾海峡。1974年1月,解放军海军首次航行台湾海峡。 1979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用货船重新开始在台湾海峡航行。 同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公告中止了关闭政策。1983年11月,大陆客轮恢复在台湾海峡航行。1987年底,两岸开放探亲,两岸民众交流日益频繁。 同时,大陆船只大量进入台湾海域从事渔业和非法交易。 1988年2月,赵少康在台湾立法院提出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即《两岸条例》)的提案,旨在规范两岸人民的活动和各项事务。
根据台湾陆委会的新闻稿,金门地区限制、禁止水域系在1992年由台湾国防部依据两岸条例划设,且历经修正至今,两岸双方执法机关都依此进行相关水域执法工作,过往还据此多次展开执法及海上救难合作,“这个历史事实及现状不容否认。”
但在台湾推动一国两制的新党籍前金门县长李炷烽告诉港媒中评社称,金厦两地之间的“限制水域”,“一直以来都是台湾单方划设,两岸并无共识的法源依据,过去是大陆善意默认”。
“海峡中线”还牵涉国际背景,根据台湾国际法学者宋承恩的研究,该中线通常被认为是源于台美1954年签署的《共同防御条约》后,为了防范军事冲突,美军协防台湾司令部要求中华民国国军的战机和舰艇必须在“海峡中线”以东活动,否则美军无法提供安全保障。与此同时,根据美军的指令,只要解放军飞机或舰艇越过海峡中线并且被确定具有敌意,协防台湾的美军战斗机可以迎战并开火。
宋承恩因此分析,近年来,北京基于其政治立场,拒绝承认海峡中线,其目的是除去其对台湾使用武力的疆界与行为束缚,为台湾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如今两岸“默契不再”,未来台湾官方如何判断或回应对岸过来的民船或军警船只,估计将是新任总统赖清德政府上台后十分棘手的问题。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国枢纽研究员宋文笛分析称,金门翻船意外后,北京的工作旨在扩大中国军事行动的空间。同时,它也试图剥夺台湾作为一个主张对其领海和领空拥有主权的政府角色的合法性。他亦同意,这些动作都是北京方面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限制台湾的行动空间,进而希望削弱即将上任的民进党赖清德政府被认可基础。
独立军事防卫分析师、研究网站PLATracker网站共同创始人路易斯(Ben Lewis)则向BBC中文表示,中国在金门近日的活动与其现有的军事行动及战略相连。他告诉记者称,北京一贯探索和利用各种方法,“尝试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变台湾海峡的现状。台湾最好的应对策略是确保大众了解中国正在做什么,以及这将如何影响现状(status quo)。”
金门新常态?
前几年开始,北京为了对台湾蔡英文政府施加压力,开始否认台海上空的“台湾海峡中线”以及台湾官方划定的“防空识别区”(ADIZ)。解放军军机穿越台海中线成为“新常态”,打破了过去两岸相互承认的空中界线,这也是两岸关系跌至谷底的一个证明。
今年2月1日,中国民航局再次宣布取消M503航线北向南运行的飞行偏置措施,航线不再西移。根据这一举措,大陆民航机自2月起开始贴近海峡中线飞行,引起了国际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