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白纸,和一年后的白纸](https://gdb.voanews.com/09410000-0a00-0242-2c5d-08dad71b740d_cx0_cy12_cw0_w1200_r1.jpg)
记者手记:白纸,和一年后的白纸
Voice of America
2022年12月3日的傍晚,在埃菲尔铁塔旁的人权广场,我亲历了一场由当地留学生组织的白纸抗议活动。今年11月初,我又去了一趟巴黎,采访到几位白纸运动的参与者,无论是国内还是法国的参与者,回忆起去年的那个夜晚,有一种心情是共通的:害怕和担心。
2022年11月26日,从南京传媒学院校园开始,手持白纸,对严厉的防疫政策及政策执行者大声说”不”的示威抗议,迅速蔓延到中国的二十多个城市,以及北美、欧洲、澳洲、日韩的主要城市和校园。
刚巧那几天,因为播客《越洋电话》第一季节目的采访,我去了巴黎。12月3日的傍晚,在埃菲尔铁塔旁的人权广场,我亲历了一场由当地留学生组织的白纸抗议活动。我也写过一篇记者手记-“大陆留学生在巴黎人权广场集会,声援‘白纸革命’”。
“没有出示记者证,就让他滚开”-参与者的担心和害怕
今年11月初,我又去了一趟巴黎,采访到几位白纸运动的参与者,其中有两位受访人当时分别在上海的乌鲁木齐中路和成都的望平街。无论是国内还是法国的参与者,回忆起去年的那个夜晚,有一种心情是共通的:害怕和担心。
这种心情我在去年巴黎的活动现场就有深刻的感受。我当时手里没有相机,只拿着一个录音机,但即便参与者大都带着口罩帽子和围巾,即便个体身份被曝光的可能性很低,我的采访还是被屡屡拒绝。甚至有参与者在现场大声呼吁,“如果声称记者的人没有出示记者证,就让他滚开!”
我能理解他们的情感,毕竟对绝大多数白纸运动参与者而言,这样程度的公共集会游行活动,应该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体验。能站在那个抗议集会的现场,本来就需要很大勇气去完成的。再者,接受像我这样的“境外媒体”记者的采访,就像是要他们再去挑战另一个从未体验过的“文化禁忌”,选择往后退一步,也是正常的心态。
在半年多后的另一场活动中,我意外遇到了一位去年在巴黎拒绝接受我采访的大陆留学生。而且是他主动和我打的招呼,说他还一直记得我。我其实不记得他拒绝了我的采访请求,但我记得他在集会现场勇敢地拿起麦克风,讲述这是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谈论他的同性恋身份。
我们之后交换了联系方式,我也知道了他的名字,小丹。这次的巴黎之行,他接受了我采访,我用录音机记录下了他这一年里的心境变化,并放到《越洋电话》最新一期的节目,“人物众声:白纸,和白纸后的这一年”。
小丹不仅提及了自己当时的担心和害怕,还讲述了自己在白纸结束后的不解和困惑。
他加入了一个因白纸而结成的电报(telegram)群组。但这个超过千人的群组里,却有着不断的争吵和政治对立。比如有人提出了“习近平,操你妈”的口号,但有女权主义者指出,这种口号太过于父权,不建议使用。再比如,今年七月,法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抗议运动,起因是法国警察射杀了一名17岁的阿尔及利亚裔男孩,群组里有人力挺警察,也有人为移民和少数族群发声,一时间立场的对立变成了言论的相互攻击,小丹选择了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