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里的中国,五千年风雅传承
Beijing Daily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家族中,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其成就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耀眼篇章。一部厚重的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浩瀚的美术作品史。《中国美术五千年》站在历史、当代和未来的交汇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和画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此书对大众审美而言,提供了最新的“知识图谱”。
全书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而是以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为主线,构筑五千年的风雅传承。书中,呈现了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可以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可以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山水画中,可以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都跃然纸上。
中国美术史上,山水画独具魅力,其成就格外突出。这也是笔者阅读此书最感兴趣的部分。中国山水画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理念、逸人高士的情怀、萧疏清远的追求、空灵荒寒的境界和耿介拔俗的灵魂。中国山水画按照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一般分为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我们谈水墨山水画多,谈青绿山水画少,这是因为水墨山水画的成就、影响、地位在整体上高于青绿山水,某种程度上讲,水墨山水画就是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可是,这并不能否认青绿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青绿山水画注重以线条勾勒物体的外形,然后用石青、石绿等重彩色渲染,画面细腻富丽。青绿山水画着重表现山水的秀丽壮美,更适合古代宫廷的审美标准。
展子虔、李思训及李昭道父子、王希孟都是青绿山水画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把青绿山水画推向了顶峰。这幅画是受宋徽宗之托创作的“命题作文”,当时他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家。这幅作品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为特点,以庐山和鄱阳湖为素材,描绘壮丽的山河。该作从大处看,表现了千里江山壮阔的气势,既有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势,也有水天一色的浩渺江河。从细处看,水村野市、楼阁亭榭、长桥魔防、捕鱼驶船,刻画细致,一点一划,均无败笔,无不用心。历史有时非常诡异,《千里江山图》之后,中国美术史上再也没有涌现出重要的青绿山水画画家及其力作。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王维是著名诗人,其实他还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年代久远,他的水墨山水真迹难见,流传至今的《江干雪霁图》《长江积雪图》,实则是后人的仿作。他的水墨山水画没有群山大壑、激流险滩,而是水平山秀、渡水渔庄。就如同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岸边,看着淡淡的远山,没有烦恼、没有哀愁。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在画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其画进入“真如”的纯真境界,达到心领神会、秒和自然、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王维之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倪瓒、董其昌等等,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不断探索,把中国水墨山水不断推向新高度。
中国美术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心灵表现。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心画,这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大体说来,元代之前追求形似,而在元代,绘画表现心灵,为心画。中国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二是不求形似。西方美术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对象之“真”,画得“像”曾长期是西方古典美术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画的“真”不靠笔,靠意,是意到笔不到的“真”。三是物我同一。《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意是天地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与我是同一的。如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荆浩的山水、八大山人的鱼鸟,究其精神实质,都是画家画自己的精神世界。四是气韵生动。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不懂得气韵生动,就不懂得中国绘画。中国美术最迷人之处,就是表现了活的生命。即便是单色的水墨和线条,也是灵动的。重要的是,中国人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人物画和花鸟画是有生命的,山水画也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贯穿其间。五是净化灵魂。现当代名家傅抱石说过,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有力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一种形式。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像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都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久、传世名作多、理论创建丰,以一本书的容量显然无法触及美术史的方方面面,《中国美术五千年》显然也无法做到。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和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必然会有新突破。阅读此书,带来这样的启示:一方面要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历经五千年,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传承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在创新中发展中国美术,进而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坚守正确的审美观。前些年来各种艺术思潮、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对当代中国美术形成一定的挑战,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守真善美的艺术底线,美术界要关注时代和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创作出能够引起精神共鸣的精品力作。
(原题:美术里的中国,五千年风雅传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华文 唐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