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译,就能懂中国
Beijing Daily
近段时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不断刷新票房纪录。国内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海外受众也期待这个中国故事。
当中国的哪吒闹到了海外的大幕,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如何翻译电影中的台词,传递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比如,“急急如律令”该怎么翻译?
(一)
公元645年正月,所历“百有三十八国”的玄奘法师,由金光门进入“世界之都”长安,开启了作为佛经翻译家的下半生。
彼时的玄奘或许不会想到,在他所翻译的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书中,有一位反复出现、名叫“那罗鸠婆”的人物,会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与道教的玄妙、儒家的伦理、民间的诙谐交汇融合,最终化身为全新的哪吒。他更想不到,今天我们还需要将哪吒的言行翻译成外语,让更多人领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生态度。
翻译,是古往今来都存在的文化课题。今天的中国已重回世界舞台中央,“西风东渐”变为“中西互鉴”,“翻译世界”变为“翻译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崛起之路,很多人对此感到好奇,也不免心生疑惑、紧张,甚至嫉妒、抵制。这个意义上,不论是讲好自己的故事,还是拉直外界的种种问号,我们都更加需要重视自我表达。
(二)
翻译,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长期以来,中国文学作品、文化典籍外译时,亦奉“忠实原文”为圭臬。
在过去,购买和阅读中国对外翻译作品的,主要是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作为文化精英,他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解较深,也相对熟悉中国的话语体系。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