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孤立主義」與中國「單邊開放」: 表象之下的政治現實
BBC
深入表象之下,有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特朗普的強勢不能單用「孤立主義」進行粗暴地歸納,它跟美國歷史上真正的「孤立主義」有著本質的不同;更有甚者,有人認為特朗普獨特的行事方式將使中國獲益,背後邏輯同樣值得探究。
特朗普的當選,在太平洋對岸的中國激起兩圈相互矛盾的漣漪:中文社交媒體上,有眾多特朗普的擁躉者,他們歡呼這個特立獨行者的強勢歸來;另一邊是憂心忡忡的精英人士,他們恐於貿易戰再起,中美關係雪上加霜。
在兩圈漣漪的交匯處,則有一類嶄新的觀點,在輿論場愈發常見,即特朗普當選後美國將重回「孤立主義」的傳統,而中國實施「單邊開放」政策,不僅將破解西方的圍堵,還能加速推動國際秩序重塑。
從表象而言,似乎趨勢確實如此——特朗普威脅對所有國家加關稅,中國則連續主動對多個國家實施免簽。
深入表象之下,有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特朗普的強勢不能單用「孤立主義」進行粗暴地歸納,它跟美國歷史上真正的「孤立主義」有著本質的不同;更有甚者,有人認為特朗普獨特的行事方式,將使中國獲益,背後邏輯同樣值得探究。
「單邊開放」的利益考量
貫穿今年全年,中國實施了一系列與以往大相徑庭的操作——從今年1月起,中國不斷單方面開放免簽政策,到十月底,已經對16個國家實行免簽入境政策,對54個國家實行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在特朗普再當選三天後,又對斯洛伐克、挪威、芬蘭、韓國等9國免簽。
而且中國對這些國家實施的是單方面免簽,意味著中國公民到這些國家依然需要簽證,反之則不用。這與中國長期以來在外交上實施的「對等原則」迥然不同。
此外,12月1日起,中國給予所有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税目產品零關税待遇;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繼續縮減,製造業基本「清零」。
這些措施在今年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中被總結為「單邊開放」,作用似乎立竿見影,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國各口岸入境的外國人達818.6萬人次,同比增長48.8%,其中通過免簽入境488.5萬人次,同比上升78.6%。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總結稱,加入WTO、自貿協定則是多雙邊開放的舉措,向眾多行業的外資企業開放中國市場、舉辦「進博會」便是典型的單方面開放措施,兩者共同助推了中國和全球貿易的良性循環。
「中國擔心的是外商投資,」經濟學人智庫(EIU)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馬志昂(Nick Marro)向BBC中文解釋,因為在整個2024年,外商投資都在下降,而且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也因為這次疫情而變差,至今仍未真正恢復。單方面開放簽證是重建其中一些關係的一種方式,其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能夠真正幫助穩定經濟和外交關係。
「我們同意這種邏輯,但問題是,至少在西方鷹派決策者看來,這可能太少、太晚了」,馬志昂稱。
「開放」為什麼促進經濟
「單邊開放」並不是新鮮事,鄭永年也承認,二戰後美國正是踐行單邊開放政策,形成了一個「地緣嵌入性世界級經濟樞紐或者平台」——集中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優秀企業家和優質資本,這些要素都想進入這個樞紐,來了也不想走,也走不了,因為只能在這個樞紐中得到發展。
當時英美國家盛行貿易自由主義,背後的理論支撐是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在兩個多世紀前提出的觀點——即使其他國家設置了壁壘,政府也應該開放邊境,允許進口,因為自由化國家的居民可以享受更低的價格和更多的品種,而企業則可以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生產。相比之下,關稅會縱容低效企業,損害消費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