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传承工匠“铜心”
Beijing Daily
很多人第一次看见《铜行里》的时候,把书名都读错了,“铜行(háng)里”读成了“铜行(xíng)里”,然后困惑于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会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铜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不是很常见了,大家不太会想到铜器行当。
如果不是接触了这个作品,不是有作者老藤老师的介绍,我也不知道,原来沈阳曾经有一处“铜心”。史载,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后,为壮帝威,赦令制作铜器的作坊均设置在盛京(今沈阳)城内中心,制作铁器的作坊则安置在城周,取“铜心铁胆”之意,守卫皇城。铜器作坊由此发扬光大,广为人知。这是小说《铜行里》开篇的交待,传奇的氛围已经拉满,让人对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作者老藤当然不会让读者失望,于是一个传家百年的老字号——石家铜器行“富发诚”出现了,几乎是铜行里存在多久,“富发诚”就存在多久,那可是“富发诚的奉锣一响,整个盛京城都跟着晃”。铜行里以响器远近闻名,奉锣销路最广。“晃”是最妙的,并不是指响声震天撼地,而是指东北地区的扭秧歌。响锣一敲,大家都想跟着扭一扭,整个画面一下就出来了,而且是动起来了,鲜活,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诱惑。这样有影响力的石家,必然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石家现在的传人石洪祥在父亲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个秘密,也可以说是一个心愿:父亲想打造一册“软铜册”,纪念自己的朋友。但是日记里只有百位友人的名字,光有人名是无法填满铜册的,于是,石洪祥开始探寻往事,回溯那个悲壮但更慷慨激昂的年代。
一个人名,一段传奇,填满一册铜册。一个人名被勾画,父亲找回这个人名隐藏的故事,石洪祥用这段故事填满属于这个人的铜册。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铜行里》中父亲的每一次回忆、出现的人物都栩栩如生,我们也如身临其境,跟着故事中的人物或悲或喜、或起或落。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拂落的尘埃是父亲往昔的情谊,焕发出的闪耀光芒震撼石洪祥以及看故事的我们。
《铜行里》最大的亮点是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铜器熟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铜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连接着中华文明久远的历史。小说中关于铜器的细节,总是充满仪式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铜器行大掌柜在收小学徒时讲到的三个规矩:具铜心、辨铜气、结铜缘。
具铜心,即“选择当铜匠,就要有一颗经过十二炼的铜心,哪怕深埋黄土之中也不锈不烂,不改不变。”
辨铜气,即“铜与人一样有一种看不见的铜气在,铜匠若不辨铜气,则识不了铜性,做不到人铜合一,做出的器物就会缺少灵气。”
结铜缘,即“选择了做铜匠,就是与铜结下了一生之缘,要敬铜、惜铜、善待铜,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铜人。”
其中,铜气最为玄奥难懂,是要有悟性的人用心才能体会得到。虽然看起来玄之又玄,理解之后就会发现,这与现代科技文明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殊途同归。具铜心,是持之以恒的决心,是对所从事行业的热爱之心;辨铜气,是熟能生巧的技艺,是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之后对品质自然而然的一种感知;结铜缘,是具备为自己从事行业发光发热的觉悟。做铜匠如此,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奋斗,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