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华文学校旧事
Beijing Daily
“华文学校的棕色楼群,就好像是用直升机突然从加利福尼亚运到北京似的。像其他坐落在这古老的京都散发着现代气息的学校、旅馆和医院一样,这座三层大楼,高高地屹立在一群灰色的平房之中。” 这段文字,来自费正清晚年的回忆。文中提及的“华文学校”,坐落于朝阳门内,是他在来到北京的最初几年中,修读汉语、生活交游的地方。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华文学校发挥着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作用。
华文学校“出色的中文教育,吸引了大量来华的外交官、传教士、军人、学者来此学习,这样的作用在美国汉学界尤为凸显。美国第一代学院中国问题研究者但凡来过中国的,大多在此接受中文培训或从事研究工作”,除却费正清夫妇外,这里不乏史迪威、包瑞德、韦慕庭、拉铁摩尔、恒安石等声名显赫的人物。
如今,这座建造于一片灰瓦之上、风格迥异的美式校园,已然遮蔽在朝内203号院的重重楼宇之中,作为原文化部老年大学和宿舍所用。而这里的故事,则要从1910年说起。
1910年,英国伦敦会倡议,在北京开办一所供来华传教士进行汉语培训的专门学校。筹办之初,由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瑞思义(W·Hopkyn·Rees)负责具体事务,但不久瑞思义归国,筹办任务转交给了北京基督教青年会。
1913年,学校正式成立,是为“华北协和语言学校”(The 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彼时的校址并不在朝阳门内,而是灯市口大街路南85号。草创之初,学校由在京的美国公理会、长老会、青年会等12个基督教组织共同管理,运转经费多来自学生的学费、差会以及合作组织的捐赠,还有各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等资助。
1916年夏,受学校董事会的邀请,北京青年会干事裴德士(William·B·Pettus)执掌校务,专职负责该校的教务工作。费正清回忆说,这位老校长“那光溜溜的秃顶让人感到他是一个极富才智的人。他执掌着学校大权,努力使学校适应新的时代”。在进入汇文中学执教之前,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孙敬修曾经在华文学校有过短暂的教学经历,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当时灯市口时期的小院及课堂情境有过生动的记录。“离开衙门口小学以后,母亲托人帮助,我找到一个华语学校教华语的差使。这个华语学校在灯市口大街路南的一个大黑门里。院子里有座楼房,校园不大。华语学校专教在中国的一些外国人学华语,学生中有青年,也有中年人。”
在裴德士的经营下,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的师资力量与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原先租用的院舍已经无法支撑学校的正常运转。裴德士等人多方筹措,由洛克菲勒中心基金会等组织出资30万美元,在朝阳门内“九爷府”以西选定地址,于1925年兴建起这座美式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