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共青团勇毅足迹之四 | 青春向党 奋斗有我
Beijing Daily
走过百年的共青团,愈发朝气蓬勃、枝繁叶茂。 是因为一代代的青年,在往昔岁月里赴汤蹈火、不计得失;在崭新时代中昂扬向上、挺身担当。
红旗在手中传了又传,热血的故事讲了又讲。当团歌奏响,奋斗有我;将青春向党,镌刻荣光。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耳熟能详的悠扬歌声,唱响“青年突击队”这个镌刻着无尽荣耀的名字。68年光辉岁月中,它点燃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奋斗激情。
时光转回至1954年1月,寒风呼啸,北京展览馆建设工程进入到最“吃劲”的阶段。搭建展览馆工业馆拱顶支模的任务因强度大、工期紧,7个木工组没一个敢接。
面对难题,各个班组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自愿组成了一支18人的木工团,扛起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玩儿命干!”年轻的突击队员们天亮上工,天黑后才吃饭休息,仅用181个工日便完成了原定478个工日的工程任务。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团小组长徐金弟在采访中回忆说:“我们身上甚至连工具袋都没有,所有工具全都揣在衣服和裤子兜里,实在放不下的就只能用手拿。当时冷到什么地步?光着手拿钉子,手都和钉子粘到一起了。虽然工具简单,但凭着一股子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信念,我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一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带动了各战线成立青年突击队的热潮。同一年,20岁的北京建筑工人张百发,与其他11名年轻的钢筋绑扎工,成立了“张百发青年突击队”。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凭着这股劲头,张百发带领着突击队员转战友谊宾馆、工人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建设工地,参与了北京近百幢高楼的建设。
李瑞环青年突击队、隋世忠青年突击队……就像一阵春风,青年突击队的精神席卷全国各行各业,围绕急难险重任务攻坚,发挥了“尖刀”与“钢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