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人——中国绘画的终极追求
Beijing Daily
中国美术史就是中国美术作品的历史。正确理解中国美术史的前提之一,就是对中国美术作品有正确的感知。中国几千年的美术创造,传承有序,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作品,博大精深,几乎成为中外艺术理论家的共识。中国美术作品的特征,内容丰富,一言难尽。择其要者,有如下几点:
中国美术的发展,就其对情感的表现而言,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追求形似。早期的所谓“画”,就是对事物外形的描绘。“画者,画也”“画,类也”“画,形也”,凡此种种,说明“画”侧重形貌。“画者,华也”,说明“画”侧重色彩。“存形莫善于画”“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就是中国早期绘画理论的纲领。那么,后来人们为什么放弃了对“形似”的单纯追求呢?因为人们感到,艺术的魅力不在于“形似”。对人物外貌的单纯追求,反而使艺术失去了迷人的魅力。
第二阶段:以形写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在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形与神的关系是:神是形的灵魂,而形是神的基础。“神”有两种:一种是艺术家的“神”,我们就叫作主观的“神”;第二种是艺术表现对象的“神”,叫作客观的“神”——比如画关公就是表现关公的忠义,画张飞就是表现张飞的勇猛。
第三阶段:心画。唐宋的绘画,不管是范宽的山水画、赵佶的工笔花鸟画,还是张择端的风俗人物画,都成为写实绘画发展顶峰的标志。人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达到了顶点,便向反面转化。北宋中后期,郭若虚提出“画乃心印”,苏轼提出“不求形似”,成为从写实走向写意、从模仿走向心画的开始。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绘画中的“神”是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元代,心画成为绘画的主流。如此,中国的绘画,以元代为分水岭。在元代之前,追求形似,师法造化;在元代之后,追求神似,表现心灵。
西方绘画的基本理论就是绘画是对自然的模仿,他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是:绘画究竟是自然的“儿子、孙子还是老子”呢?中国绘画表现心灵,对于西方画家争论不休的问题,做出了自己全新的回答:绘画既不是自然的“儿子”“孙子”,也不是自然的“老子”,绘画就是我自己。画如其人,画就是我,我就是画,画我同一。
西方绘画追求真,中国绘画同样追求“真”。西方绘画的“真”,是真实地反映了外部世界;中国绘画的“真”,是真实地表现了心灵世界。西方绘画的“真”,靠形似;中国绘画的“真”,不求形似而求神似。西画“真”的表现方式,要靠笔,笔不到就没有“真”;国画“真”的表现方式,不仅仅靠笔,主要靠“意”,是“意到笔不到”的“真”。
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不懂得“气韵生动”,就不懂得中国绘画。何谓气韵生动?最简单地说,就是“活”,就是生命。国画最大的特点,最迷人的魅力,就是表现活的生命。
这个特点源于中国哲学。《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不是指大气层,而是指世界。世界的运动,刚强劲健,因此,君子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易经》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世界究竟是什么?西方人说,世界是物质,或者说,世界是精神。中国古人说,世界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流转、生生不息的生命。所以,绘画就是要表现活的生命。

2月4日,同程旅行发布《2025春节假期旅行消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春节,中国游客通过中转联运等方式开启了更聪明的团圆之旅,为了追求极致性价比,部分游客在返程途中选择在境外城市中转实现“跨境返岗”。从一二线城市回到低线城市的返乡大军,带动了家乡酒店的消费。同程旅行数据显示,2025春节假期期间,部分县城的中高端酒店预订热度较平日上涨超过四成。 2025春节期间,新一代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热门的日韩和“新马泰”,他们勇闯北极圈,让俄罗斯、北欧、日本的“十八线小城”也开启了“春运模式”。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冰岛雷克雅未克、挪威奥斯陆、日本札幌等小众出境游目的地的机票预订热度同比增长超过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