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终报道:疫情下中共紧缩言论审查 中国网民“翻墙”突围
Voice of America
新冠疫情蔓延三年来,封控在中国成为家常便饭,也成为中共紧缩言论自由的藉口。不过,新疆乌鲁木齐11月底的一场大火,导致十人丧命后,意外促成了群众团结起来挑战国家审查机器。分析人士指出,在今年数起重大事件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审查机器加大力道,管控反政府言论,然而随着新平台、新科技的出现,中国网民总是能找出突破审查的方法。
清零惹民怨 中共审查机器加大维稳力道
随着封控而来的次生灾害夺走一条条无辜人命,引发民怨闷烧,终于酿成以反对“清零政策”为诉求的“白纸革命”,中国民众除了上街举白纸抗议外,还“翻墙”在推特等海外社媒平台上同步高喊“习近平下台”。不过,在国家审查机器的监控下,这些代表人民真实声音的批评声浪在中国的“网路防火墙”内,都被一一噤声。
美国非营利组织“人权观察”(Human Rights Watch)中国部高级研究员王松莲表示,北京动辄封城的“清零政策”,让中国人民早已怒火中烧,因此,网上种种针对防疫失策的批评,都是中共审查机器这一年来锁定的目标。
不过,王松莲说,中国审查制度呈现出的是官民之间的“猫捉老鼠”游戏。虽然中共利用人工智能(AI)等高科技所进行的审查、监视、惩罚的能力逐年增强,让中国民众越来越难以自由流通信息,但有时中国网民间爆量的信息,却反过头来淹没审查机制,让官方防不胜防。
王松莲:审查机制无法扼杀中国人对自由的向往
王松莲告诉美国之音:“普通的民众在越来越难去传播信息的情况下,还有一些地方、或是有一些信息、或者是有一些事件,他们还是会继续去传播。所以无论你(中共)是如何去收紧(言论自由),最终还是不能够完全的堵住普通中国人对于一些基本的自由的向往,我觉得这一个是未来几年的展望。”
中共审查言论的尺度越收越紧,自由表达意见在中国已是一种奢求,不过,“白纸革命”透过网络串连的兴起却再次证明,中共的思想审查和洗脑式的大内宣无法真正入脑入心。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黄兆年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中国今年发生数起重大事件中,包括上海封城、习近平连任、江泽民逝世,都可以看到中共加强言论管控的迹象,尤其是对官方“动态清零”政策的大力捍卫。
黄兆年说:“中共当局在面临重大事件的时候,会采取审查或是带风向的做法,让人民不要去谈论一些敏感的东西,同时转移人民的注意力。对于媒体和网路的控制,它(中共)真正的逻辑是在于打压这些‘协调财’,让人民在关键时刻没办法有效地沟通协调,组织成集体的行动,也就不会对政权造成威胁,所以目的当然是为了维稳。”
黄兆年表示,“协调财”指的是,民众可以通过媒体和网路等场域,表达意见,并进行公共讨论,来降低群体沟通协调的成本,以形塑符合民意的公共政策。不过,在一党独大的中国,所有决策只须从上至下地贯彻,没有参酌民意的空间,若有反弹的民意,当然不仅不见彰显,反而还会被压制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