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氏的浪漫与现实
Beijing Daily
1968年时,我只有9岁,寄居在乡下的亲戚家。一个炎热的午后,我骑马回来,在镇小学的语文老师家发现几本书,封皮都撕光了,其中有一本是小说集,便捧起来没头没尾地读。记得里面有一篇《森林的故事》,我读了一会儿便沉迷到小说的情节中。它让我看见郁郁葱葱的莽林,形态奇异的花草和数不尽的鸟兽,还有沼泽、湖泊和一轮碧血落日……回想起来,当时能读到这样纯粹的文字,真是幸运。
到了1979年,我开始在大学读苏联文学,翻译家石枕川教授为我推荐作家和作品,我那时才知道,9岁时读的那本书,是苏联浪漫主义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集。
1968年夏天,就在我读他的书时,帕乌斯托夫斯基刚好在七八千公里之外溘然长逝。等到大学毕业来到苏联后,我多次漫游各地的森林,从莫斯科郊外的森林走进乌拉尔的深山老林……我也曾多次尝试写出“人在大自然,物我两相忘”的意境,但字里行间始终弥漫着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浪漫情怀。他作品中的至纯境界和精美词句,如“落英缤纷,如五彩的降落伞,旋转飘落”等等,虽是我青春时代的拙译,却也是我对作家的深情致敬。1983年时,我翻译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中篇小说集《黑海》的部分篇章,收入陕西出版社的《苏维埃俄罗斯著名小说选》,并于1986年出版。
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年5月31日出生在莫斯科,其祖上有乌克兰、波兰和土耳其血统。他回忆爷爷时说,蓝眼睛的老头喜欢用花腔男高音演唱哥萨克歌曲,还常跟他煞有介事地讲述“编造的历史故事”。但爷爷的故事很感人,恰在帕乌斯托夫斯基心中播下文学种子。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父亲是乌克兰扎波罗热人,他先在俄罗斯工作,后来落脚乌克兰,在基辅西南铁路局做统计员。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母亲是制糖厂保安的女儿,她只是一名家庭妇女,坚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所以她对帕乌斯托夫斯基非常严厉。
帕乌斯托夫斯基上小学六年级时,父亲离家出走,家中断了收入,他只得自己外出挣钱养家和交学费。成年之后,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随笔《思绪碎片》中说,想象的世界是他自幼的欣喜,他若看不见,就会痛苦不堪。他在青年时代所写的诗歌和散文,基本上抒发的都是这种欣喜和痛苦。1912年,20岁的帕乌斯托夫斯基写出第一篇小说《在水中》,发表于基辅《火光》杂志。那时他刚好考入基辅国立大学,后又转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就爆发,导致帕乌斯托夫斯基辍学。1915年,他在一家野战医院邂逅美丽的护士小姐扎格尔斯卡娅,他称她为“苏丹公主”。多年后,帕乌斯托夫斯基回忆这份初恋时说:“她是我的激情所在,我的圣洁之人,我的快乐和悲伤,我的病痛和成就。我爱她更甚于爱母亲。”
1916年,帕乌斯托夫斯基和扎格尔斯卡娅在女方的老家梁赞省的乡村教堂举行了婚礼。1925年,他们的儿子瓦季姆出生了,瓦季姆后来成为帕乌斯托夫斯基生平研究专家。1936年,扎格尔斯卡娅提出离婚,原因是帕乌斯托夫斯基有了外遇,他爱上了一个波兰女人。瓦季姆在父亲去世后为他的书作序时写道,父母的婚姻是成功还是失败?答案是既成功又失败。他们年轻时曾经深爱着彼此,这成为他们婚后十余年风雨同舟的基础。父亲谦和、自省,具有反思精神,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丈夫;母亲则强势和执拗,她是善良、独立、脆弱、任性和神经质的混合体。总之,在瓦季姆眼中,父母彼此赞赏和相爱,他们的离异总有人所不知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