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奥秘:臭氧层空洞是如何修补的
BBC
地球臭氧层空洞在1990年代是一个紧迫的全球危机——如果当时我们忽视它,今天臭氧层就会有更多的破洞。
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南极勘测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气象学家乔纳森·尚克林(Jonathan Shanklin)花了很多时间待在剑桥的一间办公室里,研究来自地球最南端大陆的有待处理的数据。
这些数据是多布森分光光度计(Dobson spectrophotometer)(测量大气臭氧变化的地面仪器)的计算值和书面资料,尚克林的工作是负责监督将这些资料数字化的工作。
随着时间的流逝,尚克林开始注意到一些事情正在发生——经过近20年相当稳定的测量数据,他注意到臭氧水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下降。一开始,尚克林的老板并不太相信他的分析,这让他很沮丧。
到1984年,与前几十年相比,南极洲哈雷湾(Halley Bay)研究站上空的臭氧层厚度减少了三分之一。尚克林和他的同事乔·法曼(Joe Farman)和布莱恩·加迪纳(Brian Gardiner)在第二年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与一种被称为氯氟烃(CFCs,又称为氯氟碳化合物)的人造化合物有关,这种化合物用于气溶胶和冷却设备。他们的发现,即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变薄,被称为臭氧层空洞。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臭氧层破坏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预测,引发了公众的恐惧。这也促成了更多的科学研究,并激励世界各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合作。
但渐渐的,这个人类曾经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基本上已经不会再引人瞩目。
30多年后,臭氧层空洞到底怎样了?
重要的现象
臭氧主要存在于距地球表面上空10-5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吸收来自太阳的破坏性紫外线辐射。没有它,地球上就不可能有生命。
20世纪50年代,英国南极勘测局首次开始测量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但几十年过去了,问题才变得清晰起来。
1974年,科学家马里奥·莫利纳(Mario Molina)和舍伍德·罗兰德(F. Sherwood Rowland)发表了一篇论文,从理论上阐述了氯氟烃可能破坏地球平流层的臭氧。在那之前,人们认为氯氟烃是无害的,但莫利纳和罗兰德认为这是错误的。发现遭到了产业界的攻击,他们坚称氯氟烃产品是安全的。研究也受到了科学家质疑。有科学家认为,臭氧损失是轻微的,在2-4%之间。而且许多人认为这将历时几个世纪才有可能发生发生。
氯氟烃的使用一直有增无减,到20世纪70年代,氯氟烃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被用作冰箱和空调的冷却剂、气溶胶喷雾罐和工业清洗剂。
仅仅十年之后,也就是1985年,英国南极勘测局证实了臭氧层上的一个空洞,并认为了这与氯氟烃有关——这证明了莫利纳和罗兰的研究结果是正确的,两人最终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更糟糕的是,臭氧空洞扩大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得多。“这令人震惊,”英国南极勘测局荣誉退休研究员的尚克林说。
从那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神秘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