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年”非怪兽而指丰收,《易经》“泰”卦乃“三阳开泰”
Beijing Daily
自古以来,我国视农业为立国之本,无论是文学、哲学、艺术还是军事、科技、民俗,无不以自然规律为轴心,以“天道”运行的法则为依据。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仅择数项,略述拙见,故谓之“小议”。
“年”非怪兽而指丰收
“春种秋收”是古人最关心的事。从春天一直忙到秋天,当果实累累的景象出现在眼前,自然是满心欢喜;农闲时分,也一定要好好享用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对这个劳动成果,古人在三千年前的象形文字中就已记录下来——耷拉着长穗的农作物,以其形会意地造了一个“”字,它既作“禾”,也作“年”。甲骨文中有“受年”的占卜记录,告诉我们“会丰收的”。时日一长,“年”逐渐被赋予丰收的含义,又因收获的时间恰逢四季之尾,所以带有划分时间的作用。而古文字中的“”是屋檐边滴水成冰的象形,即“冬”,“冬”又通“终”,“年终”即一年走到头的冬天。
“年”的“丰收”之义一直延续,天坛公园里有座“祈年殿”,即为皇帝带领百官祈祷丰收的大殿。农民常说:“今年的年成看来不坏呀!”前一个“年”指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后一个“年”便是收获的意思。近来每逢春节,总流行“因为一个吃人的怪兽名叫‘年’,所以过年要放鞭炮吓走它”的说法,既无历史根据,又无神话的审美价值。在解读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以文字学的演变为基础,言必有据,方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准确认识,避免以讹传讹。
《易经》“泰”卦乃“三阳开泰”
古人是极富智慧的,为了不误农时,主动仰观天象,《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北极星永驻天的中心,旁边有北斗七星围着它转,转一周便是一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天地变革形成了四季),古人认为一年应划分为十二个月和二十四个节气,这样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依据的是天地间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于是又以十二个重卦符号来表示十二个月和二十四个节气。
《易经》认为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所以阴阳之间总会有变革。这里要说的是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的“泰”卦,其上为坤(地)、下为乾(天),天应上、地应下,于是产生相互的交感,《易经》认为这种交感是吉利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交感万物才能化育生长,人才上下交流、人心上下交会才能志同道合)“泰”为三个阳爻升抵三个阴爻,古人称之为“三阳开泰”,这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要善待过了冬的麦苗,也要准备种植其他农作物了!所以每到过年,门对上少不了“三阳开泰”“万象更新”之类的吉利话,意图增添些春的喜气。
赐酒为直言 添席为博学
《晋书·礼志》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新年创举。某年大年初一,文武百官在大殿上聚集,那天并没有摆宴席,只设一具大樽,樽内盛满米酒,樽盖上的兽被涂成了白色。皇上命每位大臣当众“直言”,讲话直白者可赏米酒一杯,讲话不直白者自然就喝不到米酒了。这样的“团拜”简单朴素,还有现实意义,可惜这个创举没能延续下来,不知何故,实在是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