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杨梅竹斜街里的一家小店,她用残碎的古瓷片讲述中国之美
Beijing Daily
一块不起眼的古瓷片,被镶嵌在旗袍上、眼镜上、手镯上、挂坠上,成为独一无二的国潮文创产品。
前门杨梅竹斜街里有家小店——采瓷坊。在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国潮文创之美,还可以动手体验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店面虽小,却能让每一块古瓷片出彩,焕发新生。
王京是采瓷坊的主理人,家里往上数四辈,都是手艺人,经营着一间工坊。采瓷坊的老店主王慎祥就是王京的叔叔。
上小学时,王京无意中看见爷爷往一个床帐的挂钩上錾花纹。“老手艺人的手怎么这么巧,小小的挂钩也能做文章。”那时的王京惊叹。银色的挂钩上绽开“花朵”,在她小小的心中种下了美的“种子”。
兴趣归兴趣,青少年时期对手艺人的认知很浅,王京也没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手艺人。大学毕业那会,就想着找个稳定的工作,所以进了杂志社,一干就是十几年。
可是,人生总是充满奇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收集有大量古瓷残片的王家店铺成了首博供应商之一,首博要求提供有创新元素的中国风古瓷文创产品。这下,60多岁的叔叔慌了。
“手艺他在行,创意他不行呀,于是就想起了大学学工业设计的我。”王京说,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转行,以大龄新人的身份参与采瓷坊的创意工作。
要想搞创意先要做匠人,学会倾听和欣赏,因为每片瓷片的质感纹理、背后的故事都是不同的,要一点点去摸索。
刚到工厂一线的王京是小白。“开始连给银器抛光的活都干不好。”王京说,自己的手艺是用若干瓷片“喂”出来的。慢慢地,“拙手”成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