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共政治术语“中国式现代化”的背后
The Epoch Times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执政以来一直提及的政治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但“中国式现代化”做到了吗?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多位学者的见解是,习近平只要经济成长,不要西方民主制度的现代化,必将带来共同贫穷。而“党在国上,人在党上”,那么中共国恐怕与西方民主阵营终须一战。 中国“现代化”这一名词,其实最早应该从1954年周恩...
中国“现代化”这一名词,其实最早应该从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人大会议,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算起,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也成为了1950年代至1960年中共国的国家战略目标。
今年7月的中共20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所谓“中国式现代化”也有更完整的诠释。
此外,根据中共党媒《求是》杂志8月16日的报导,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包括: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和平发展道路。
不过,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国光对美国之音表示,目前没有不透过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制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没有不走宪政民主道路而成就现代化的民族。
吴国光认为,最主要原因是现代化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机制(市场经济)。因为既然西方已经实现的现代化是习近平要争取做到的目标,那说明习近平认为西方的现代化是个好事情。可是,西方现代化中有的东西他不想要,于是扭曲出来这么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说法。
台湾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前院长余宗基将军对大纪元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第一个他要“集中力量办大事”,他要西方的经济成长,但不要西方的民主制度的现代化,他要集权,就是习近平一直吹嘘的东升西降,中共的治理模式优于西方,拥有西方民主制度没有的效率跟效能,然后又可以快速的经济增长。
“问题是西方的现代化,经济持续成长的同时,也一定要带动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更多的监督更多的制衡,才能够让经济发展的动能持续不断。”
去年10月刚过世的李克强,在2020年5月的两会上,便曾称,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人民币)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