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承记忆|一家影院,拉住流年
Beijing Daily
中国电影史从北京开始:前门大栅栏的大观楼影院记录了中国电影的萌芽,一部《定军山》让中国有了自己的电影。 而新中国的第一家国营电影院也诞生在北京,长安街上肇始于民国的首都电影院,经历过更名、改制、拆除、重建等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电影的沉浮发展,更承载了一代代观众的光影记忆。
涅槃重生
首都电影院的历史,从民国时期开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长安街东西两侧商业繁盛,游人增多,形成热闹街市,影剧院等娱乐场所纷纷在街头、市场里兴办起来,仅长安街东西两侧就有十余家。
1937年3月7日晚,由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与友人集资兴建的新新大戏院开幕首演,马连良、张君秋、叶盛兰、马富禄等名角献上各自绝活。新新大戏院就是首都电影院的前身。
新新大戏院坐落在西长安街西单与六部口之间的路南。整栋建筑设计仿照天津的中国大戏院,两层钟楼造型,楼下为池座,能容纳1000人,楼上有包厢和散座,能容纳400人。戏院设有暗灯光、隔音层。台前有黑绒大幕;台后为黄缎子大幕,上绣蓝色古代车、马、人,醒目美观。民国时期,京剧空前鼎盛,尚小云、程砚秋、言菊朋、孟小冬等梨园名家都曾在新新大戏院登台表演,大师风采,令人追忆。
1946年,新新大戏院先改名为北京大戏院,年底更名为国民大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政府有关部门对旧有的剧场、影院加以改建修缮。1950年,周恩来总理为国民大戏院定名“首都电影院”,自此,这家饱经战乱的影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国营电影院。郭沫若为影院亲笔题名,这块招牌,一直沿用至今。在周恩来总理的力邀下,电影家、导演史东山夫人华旦妮从香港北上,成为首都电影院首任总经理。
“首都电影院之所以地位重要,一是它有一定的历史厚重感,另外它也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首都电影院第六任总经理官志斌说,“新中国刚刚成立那几年,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首都电影院看过电影、戏剧。”